童子,再次喟叹:“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王念盛只读了几年书,村中的私塾也不过是教些《三字经》,《千字文》以及论语这些必读的书目。他竟是连《离骚》都未读过,并不知道陈泽成在感叹什么。
其实陈泽成自己苦读多年,过的日子也不过只比普通人家好一点。看到有人身处逆境却能这样向学,自然是心中万分感慨。
他接了李博太守的招揽重办白木书院,本就为了让更多的孩童有读书的机会。但是像王念胜之子这样的孩童,家中实在贫困。也很难有资格获得太守府的扶助。
这样的情形让陈泽成心中十分难过。
他招了招手,学堂中的孩童飞奔出来。他将手中这本虽然粗糙,但是精心书写的书放回了孩子手中,摸了摸对方的头。
王念胜父子都常舒了一口气,知道他不会追究了。
王念胜试探着道:“多谢老爷宽厚。我原本会打木工,您家如果有什么需要尽情开口。”
他又推了推儿子道:“以后一定不将他带到书院里来了,您可以放心。”
陈泽成看这孩子眼中失落的神色,终于忍不住问道:“你喜欢读书?”
那孩童虽然淳朴,但本就天资聪颖,隐隐中感到这是自己唯一的机会,用清亮的声音大声回道:“我喜欢读书,我想读好多好多的书!”
那种对知识的渴求震撼了陈泽成。他一路走回家,一见到秦氏,就忍不住脱口而出了。
秦氏了解自己的丈夫。仔细询问了情况。一旁的陈舒青听着忍不住也点了点头。她了解陈泽成的这种心情。在她自己还是一名教师的时候,每当听到有学生因为家境的困难不能读书时,都是同样的心情。
现在社会福利制度完善,政府会帮助每一个孩子去读书,可是在古代的条件下,即便政府推崇读书也法为每个孩子提供读书的机会。
秦氏想的问题比丈夫更深入,她拿出账册来算了算,将现在的情况细细分析。
“如今加上从方举人那里转来的学子,咱们共有六十多个学生。这其中有二十多个蒙童,三十多个普通学生,还有十来个多个预备考学的孩子。”
按照原来的计划,陈泽成请了这一次同样考中的一位举人和自己一起去教普通学生和考学的孩子,再另聘请一位秀才去带蒙童。
因此除了学院日常的开销外,还要付两位老师的工资。
学院的规模扩大了。需要的杂役人数也多了,这又另是一份价钱。
这六十个学生中又有二十人家境普通,所以陈泽成减免了他们一半的学费。由太守府提供补贴。
秦氏将这些数字加加算算,最后只留下一个数字。
“幸得太守大人慷慨替我们支付修缮书院的费用。这样如果无病无灾,没有意外事项的话,我们一年下来能够有五两银子的结余。”
陈泽成虽然早就预料到了情况并不是很好,否则上一次白木书院也不会黯然关闭,但听到妻子的话还是感到十分丧气。
五两银子,这就是办一年书院的收入,还不够他一家的伙食费。
他喃喃几句旁人听不清的话,长叹一声道:“是我想得太少了。”他自己可以励志做一个清贫的文人!总不能看着妻女和他一起挨饿受冻吧。
秦氏却摇摇头,道:“夫君既然看中那个孩子,不如就由咱们出学费。让他入学读书,至于费用先不要担心。如今白木书院重启,我们也可以将卖书的事重新筹划一下。如果有其他的收入,日子总能过下去的。”
“阿蒙!”陈泽成大为感动,想到自己的夫人如此通情达理。自己却不能给她更好的生活,心中更是羞愧。
一旁的陈舒青被父母所撒的狗粮噎到了。
她想了想,忽然问陈泽成:“父亲那些新入学的蒙童家境也很普通吗?”
陈泽成点了点头,这实在是他心头另一件烦心事,只不过还不到迫在眉睫的时候。
陈舒青一直想不通为什么普通学生的数量远远大于蒙童,后来去翻了账册才发现很多蒙童都需要太守的资助才能够读书。
她继续问陈泽成:“那么这些孩子很有可能读两年后也无法继续学业了。”
陈泽成痛心地道:“咱们书院所在的一代都是普通人家。有些孩子天资聪明,父母咬着牙也会往上供,有些孩子资质一般,父母只求他们能读个书,认个字。”
这还是因为他们身在秀水城。府城的老百姓眼界大多比较开阔,愿意出一点钱让孩子读书认字,总比两眼一抹黑的前程要好。
陈舒青一拍手,道:“父亲,母亲,我有一个主意,说不定能够一解此局,而且还能让我们的白木书院长长久久的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