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一礼,才开始回答问题。
“学生有感于豫让之死。”
“‘智家鼎已三分裂,志士恩凭一剑酬。返照石栏如有字,二心臣子莫径由。’一句‘士为知己者死’,感天动地,振聋发聩。”
太师点点头。
“好,那为师再问问你,你对‘识时务者为俊杰’,又有何见阿?”
卢达再抱一礼,“学生以为,赵襄子不仅心怀壮志,还能礼贤下士,广开言路,具备一代明君仁主的潜质。所以得道多助,追随者众。”
“未来匡正天下,开辟盛世,并不差豫让一个人。”
“虽然,智伯刚愎自用,是个暴虐无道,骄奢淫佚的昏君,但,怹对豫让,却有知遇再造之恩。”
“‘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学生以为,‘识时务者为俊杰’,识的,应该是天下大势,人间正道,而非某个人、某个家族,一时一世的荣辱得失。”
周太师闻言,仰天哈哈大笑起来。
“好!”
“虎父无犬子!!侯门贵胄子弟,还能有如此侠肝义胆,干云傲气,实在难得。颇有乃父之风!”
“颇有乃父之风阿!好,好好。”
“精诚公正,国之藩篱。不辜负,你父亲对你的教导栽培,也不愧对‘诚藩’这两个字。”
太师突然话锋一转,一点安乐。
“不知道,就豫让之死这一段,安世子,又是怎么看的阿?”
安乐,正使劲给卢达鼓掌,拍的两只巴掌都红了。突然被叫起来,懵了半刻,才赶紧抱礼。
她一双眼睛,骨碌碌转得飞快,轻轻咳了咳嗓子。
“学生以为,豫让,确实当得起千古人物。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人各其势’。”
“一个人,只要他心怀仁义,有助于民,即便,是学豫让荆轲做一个刺客,也是侠客。”
“倒是,难得,诚藩兄年少志壮,文武双全,还有一腔赤胆忠心,他年,一定能继承飞将军高志,为陛下肱骨砥柱,镇守一方。”
周太师半眯着眼睛,摇着羽扇,悠悠道:
“那,世子,就《三家分晋》一篇,又有何想法可以谈谈阿?”
这,可难不倒安乐。
她,十分胸有成竹的,挺挺脖子,声音更加洪亮。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诚如司马光所言,‘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
“但,周威烈王,周显王,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想当亡国之君阿?”
“怹们,也都想力挽狂澜,补天柱地阿。只可叹,周无公室,集权积弱,又有群敌环伺,这才不得已,搞出了个三家分晋。”
“间接引发了田齐代姜的之战,陷九洲于混战分崩,以致流血千里,生灵涂炭。”
“但,客观的讲,‘三家分晋’,并不是某年某月,某一天发生的历史事件,而是一系列历史事件的总和。是偶然的必然。”
“可是,如果,当年,周天子没有当机立断,重新分配利益,制衡了各诸侯间的利益,拱卫王室,恐怕,周王朝的历史,再缩短一百年也不止罢。”
“这,便是诚藩兄所说的‘势’,也是老子,所说的‘道’,它是一个积羽沉舟,优胜略汰的必然结果。绝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循则极,极则反’,只能实事求是,蒙以养正,居安思危,变法制宜。”
周太师点点头。
“那,世子说说,怎么个蒙以养正,变法制宜阿?”
“‘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曾子杀彘,不言之教,养德就是养正。”
“天行健,本末终终,体天格物,无外乎,治世宜方,乱世宜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地势坤,真君子,唯有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才能允执阙中,革奸除弊。”
“变法,未必一定是激进的,是商鞅,是吴起。李悝变法,也很成功阿。”
“‘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格物,爱民,其实就是变法。”
周太师,饶有兴致的眯起眼睛。
“如果,世子是周天子的大臣,世子,会怎么洗削更革,变法图强呢?”
“怎么变,明明都写在分封制里了阿。”
“是周武王的子孙,太懦弱无能,束手坐视诸侯争霸,只知道要‘以德服人’,不知道,‘以武才能止战’。”
“
治国,无外就是内政外交,居安思危,防微杜渐,讲得是‘贵制于人’,是由上变下,而不是受制于人,被下攻上。”
“痴鼠拖姜,尾大不掉。诸侯,总不是一天做大的罢;周朝,也不是只有一任天子罢。只有,像秦始皇一样,‘奋六世之余烈’,才可能,‘南取百越,北筑长城,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一个商鞅,救不了秦国。只有秦王,才能救秦国阿。”
周太师慢慢走下讲坛。
“这么说,世子以为,周朝的土崩瓦解,是必然的了?”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没有周天子,不还有秦皇汉武么?”
“哦?”
周太师的眼睛更眯,慢悠悠道:
“那,世子想没想过,秦始皇既然这么伟大,为什么二世就亡了阿?”
“因为怹姓秦不姓姬阿。各国贵族,也不给秦始皇时间,让怹与民更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