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朱元璋的老家在蛟出现后,也的确是爆发了一场起义,不过由于刘伯温打造的锁龙井,这场起义很快就被镇压。 按照历史来看,当年起义的两个领头之一,也和朱元璋一样是当过要饭和尚,若不是刘伯温出马的话,这刚刚建立的大明朝便要再次更换主人。 闻言陈锋一副好奇宝宝的样子,问道:“你的意思是说,刘伯温利用这一次镇压蛟的机会,将原本蛟的地盘变成了自己的陵墓?” 我先是点了点头,随后用手电筒照了一下四面的环境,接着说道:“在阴阳之中现蛟之地即为变数,元末时期朱元璋的老家连年干旱颗粒无收,正是因为地底下出现了一条蛟龙,而蛟龙是需要汲取许多生命的运势汇聚一身,也就是以所谓的民意对抗朝廷!” “而这刘伯温定是在夜观天象时,发现了这一变数,后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朱元璋,而朱元璋又对刘伯温的本事深信不疑,恰好此事欧阳伦的茶马一案爆发,故而刘伯温调查欧阳伦只是一个借口,其真正的目的就是查清蛟的具体位置然后进行镇压,否则刘伯温为何需要耗费如此之久的时间呢?” 听到这蔡心祺插嘴道:“也就是说当年调查结束的刘伯温返京后,他交给朱元璋的那一沓证据,除了驸马欧阳伦一案相关人员的证词外,便是这蛟龙的调查经过和结果了?” 我死死盯着这条庞大蛇骨,道:“应该就是这样了,以我目前的推测加上此地风水局势,许多事就能将其串联起来进行推演!” 按照我的推测,结合这一路上发现的各种风水势,和正史野史相互验证之下,我就已经推断出发生在明朝初期年间的一桩惊天之秘。 元末时发生的事就不说了,在大明建立后,朱元璋根据众臣的功劳进行分封,但朱元璋知道刘伯温神机妙算的本事,故而对刘伯温一直是有所忌惮。 按照朱元璋自己设置的公爵、侯爵、伯爵三爵制度来看,以刘伯温曾经立下的汗马功劳,理应和李善长等人一样给个公爵才对。 哪怕朱元璋不以功劳要以追随他的时间来算,这刘伯温怎么也得个侯爵。 但朱元璋偏偏只给刘伯温封一个最低的伯爵,要知道朱元璋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正是刘伯温的风水秘术和行军打仗谋略,以及那兴国安邦的本事。 而刘伯温也知晓朱元璋肯定是忌惮自己的一身秘术,但刘伯温身为大明朝的开国元勋之一,只要不是犯下天大的错误,朱元璋也不好对刘伯温痛下杀手。 身为大天师的刘伯温,其实在看到太子朱标的面相后,就已经算出朱标会在太子大位上夭折,且也猜测到朱元璋会在太子朱标死后,对一众大明朝的元勋下死手,故而在朱标尚未死之前,刘伯温为了保命第一次才匆匆辞官。 但朱元璋此时已经是真龙天子,行事风格亦不在天道的法则之中,为了让刘伯温乖乖回京,朱元璋便秘密派遣了锦衣卫。 而无法忍受锦衣卫折磨的刘伯温,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再次返京,后在朱元璋的安排下,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都察院的左都御史。 诸位可能对左都御史这职位不太了解,反正就这么说吧,除了皇帝朱元璋之外,不然一切皇室成员和文武大臣全都在刘伯温的节制之下。 也就是当上左都御史没多久后,夜观天象的刘伯温,发现了天上出现异常变化。 帝星虽是依旧明亮,但一颗忽然出现的闪烁新星,却是在乌云之中逐渐升起,形成了双帝一前一后的天象。 当刘伯温看到这情况后,立即毫不犹豫向朱元璋禀告。 若是其他的事朱元璋大可不理,但朱元璋知道刘伯温的大天师本事,毕竟刘伯温能成为大天师,这朱元璋也是功不可没。 可以这么说吧,皇帝和天师是无法分开的,没有皇帝的话,天师只能是小法天师而不会成为大天师,因为小天师要晋升大天师的话,是需要皇帝出面的。 当年朱元璋就曾率领百万雄兵亲赴泰山,看似是为了封禅,其实朱元璋此举是要赋予刘伯温的大天师之位。 就在朱元璋苦恼时,恰逢驸马欧阳伦的茶马一案彻底爆发。 本来朱元璋还愁要以何等名目去查这件事,结果驸马欧阳伦自己就撞上了枪头。 而刘伯温之所以执意要调动锦衣卫,在我看来,除了锦衣卫的本事的确过人之外,只怕刘伯温也是要报在青田县被锦衣卫折磨的仇。 毕竟刘伯温也是爽快人,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是他的行事风格。 “只不过我还有一点疑惑目前想不通!” 这句话我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来,因为眼下我自己好不容易有了个解释给众人,实在是没必要继续在让他们担惊受怕了。 而我想不通的地方,是这地方山脉的风水、山峰格局势、墓外之墓以及锁龙井,看似每一个风水都布置得极为合理,但这些风水全都是各自为营,压根就没相互之间连成一片,也就是所谓的相辅相成。 在我们五人分析时,那三名携带物资的保镖和两名医疗人员也相继通过绳索落下。 在这种古墓之中,可不是你们以为的进来拿个东西然后马上就离开那么简单。 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里,倒斗之人只能依靠照明设备,加上这可是神机妙算的古时大天师刘伯温陵墓,结合这诡异的安静,和一股若有若无的窒息感,已然汇聚了一道无形的巨大压力,正不断席卷着众人而来。 这地下空间其实就是一个断流多年且干燥的河床,目前并无任何生物存活的迹象,而这也正是倒斗传人以及我所担忧的地方。 空气既然有在缓慢流通,但却没有任何活着的动物出现,按照了解动物习性的韩一防话所说,那就是动物们知道此地过于凶险,故而才不愿靠近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