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风华(53) 刘神威看看这个看看那个, 然后一拍大腿,“咱们错了!” 林雨桐看他:“师兄有何高见?” 刘神威手一挥,“殿下稍微等等, 臣去去就来!” 等什么? 结果人家转脸跑到他屋里去了,然后不知道从哪个犄角旮旯里掏出一本揉巴的都不行的书, 林雨桐怀疑他这是用来塞那个漏烟的窟窿眼了, 如今拿来了, 一边走一边给抚平,但显然是徒劳的,还是那么皱皱巴巴的。他就这么递给过来, 面上有些讪讪的, “书保存的有碍观瞻,但这真是一本好书。” 什么书呢? 林雨桐低头一瞧:《老子化胡经》。 这书是魏晋时期道教的弟子写的!反正魏晋那个时候各种的乱,乱表现在方方面面。宗教也一样,佛教也不是大唐才开始有的, 对吧?魏晋时期就已经传入了, 而那个时候道教也兴起了, 玄学也兴起了, 什么样的学说都有。 啥行业没有竞争呢?估计是道教的弟子想贬损佛家, 就写了这么一本书,写的是道教的老祖老子, 出了函谷关之后,跑胡人的地界去了,而后化为佛陀, 广纳弟子,于是,有了佛教。 意思就是佛门的弟子都是我家老子的徒弟。 刘神威现在拿出这个是啥意思呢?是说拜对方为师拜错了, 咱道门是他佛门的师傅。 林雨桐:“………………”得亏忘了自己是道门弟子的人还能想起这一点来。 该怎么说呢? 她就说,“师兄,我家郎君该吃药了。” 刘神威:“………………哦!”画外音咱听的懂,麻溜的闪人熬药去了。 四爷:“…………”别老给我喝苦汤子成吗? 桐桐想起来了,对着刘神威喊:“师兄,做丸药,做小点,我给你的那种小模具就行。” 知道了! 四爷这才笑,伸手从桐桐要那手里的书,林雨桐坐到四爷边上,两人凑到一块看去了!还别说,这玩意没多少字,但说的有鼻子有眼的,比后世的话本好看多了。道士化佛陀,怎么想的?这个想象力,也是没谁了。 瞧完了四爷才笑,“留着吧,这书再过些年就不好找了。” 林雨桐愣了一下想起来了,这书后来被武帝下令给禁了,但凡发现的,一盖焚烧。 这也提醒了自己,在对待宗教上,咱自己不能着急。自大唐建立以来,在佛和道上,看你怎么去用了。 隋朝的时候大兴佛寺,很多人出家去做和尚尼姑,这于社会发展是不利的。于是,李渊就下令说,该禁了。和尚尼姑也都还俗吧,要不然兵都征不到。这一表态吧,马上就有人来说,我在羊角山看见一个骑着一匹白马的老道,说是大唐天子的老祖。于是李渊就说这老道一定是李耳,而李耳是我家先祖,我得在羊角山修建一个老君庙。 道教的地位一下子就起来了。李渊还在国子监发表了他对待佛道的看法,他说,道家排第一,儒家排第二,佛家排第三。 到了李世民在位,他开始的时候,那肯定表示处处要听他爹的!做了不孝的事了,在其他的地方当然要孝顺了!他爹说道家第一,那问题,道家就是第一。他爹说是李耳的后人,没问题,咱肯定是李耳的后裔。谁敢反驳说佛在道之上,那就流放谁。 可等到后来了,他又觉得只压着佛教也不行,佛教还是有可用的地方的。况且,纵着道家独大,迟早是麻烦。这才有了玄奘归来之后大受重视,这是李唐皇室对外表示看重佛家的一个信号。 如此,道家和佛家其实属于竞争关系。 佛家后来是怎么兴盛起来的呢?是后来,有个叫法明的和尚给武后上了一本经书,说是太后是西天弥勒佛转世,应该代替李唐的天下。 就从这个时候起,大唐才真正的进入崇佛的**。 四爷就说,“你急什么呢?急的不该是你……你要不去,他比你急。”何况你忘了,“‘你’是念着经书长大的!”原身长在寺庙里,你的启蒙课本都是佛经。 林雨桐想的是,“这么说起来,我是背叛佛门的弃徒?” 四爷:“………………”这话也对!但是咱同样可以换个角度,“佛门的弟子道门收了,这是道门的心胸。而今,你想找大和尚,他不接纳……” 那是他不来普渡我? 四爷:“…………对!” 林雨桐翻白眼:“老和尚一定气坏了。觉得我就没有诚信!先是背叛佛门,这次又背叛道门。这样的人,品行堪忧!” 四爷很认真的看她,“咱不要谁来渡,咱得自渡!他们是叫别人积德行善。而咱们呢?咱们是自己在积德行善,恩惠他人。行,永远高于言。” 嗯?这话带劲。满血复活了呀! 桐桐把那书撇下,“我觉得西域最缺少的就两个东西,其一,人。其二,耕牛。妇人生孩子,孩子生病,便是求佛也没用,还是得有保妇人和孩子一命。还有耕牛,只要垦荒多少亩,就给耕牛……这个一定得坚持。耕牛的繁殖得人工干预!” 是啊!人和耕牛才是根本。 其实除了人和耕牛,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同语言同文字。 可以保持各自的文化,但相互交流却需要工具。四爷叫人给各部落送文书,可以送各部落的子弟来入学。他们本来就有贵族子弟在长安国子监入学,但别人没有这个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