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救他那命途多舛经常被贬的哥哥了! 苏辙,不愧是宋朝第一暖心弟弟。 【熙宁二年,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非常赏识苏轼的恩师欧阳修在内,都因为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最终遭排挤而离京。朝野风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亦是再也不得见平和。】 【熙宁四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政弊病,王安石极为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面前言说苏轼过失,于是苏轼贬自请出京任职,苏轼在外任职时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四十三岁的苏轼给皇帝上书一封《湖州谢表》,因为在官样文章中加上个人感情,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便被新党抓住把柄,弹劾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包藏祸心’等等对皇帝不忠,一时之间门,朝野上下倒苏之声一片。】 【同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此牵连者达数十人,而这便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乌台诗案’。】 【当时新党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和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官员也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亦是劝谏宋神宗勿要杀苏轼,苏轼的弟弟苏辙请以官职来为兄长赎罪,但上不允,并将苏辙贬谪出京。当时退休金陵的王安石闻言之后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最后这场‘乌台诗案’在王安石的一言中得到决断,苏轼被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苏轼坐牢的一百零三天里,几次面临被砍头的境地,但都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而躲过一劫。】 【苏轼到任黄州之后,因心情郁闷曾多次道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并写下《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赶赴汝州就任,只是长途跋涉导致幼儿不幸夭折。丧子之痛下苏轼便上书朝廷,暂不去汝州,先娶常州居住,而就在他准备南返常州时,宋神宗驾崩。】 和在带着臣子热火朝天搞变法的宋神宗:“???” 跟着官家一起兢兢业业搞变法的众臣子:“???” 这、这苏轼都没有去世,怎得他们官家就先驾崩了?! 主张变法的官家驾崩了,那变法结果如何?不会是中道失败了吧! 【苏轼觉得常州很是美好,既无饥寒之忧,也无京城政治纷争,于是他便愉快的决定把常州当作自己的终老之地。】 宋神宗等人:月神啊!现在重点不是苏轼,是变法啊! 【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卒于常州,享年六十五岁。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号‘文忠’。】 猝不及防就听到苏轼死讯的北宋众人:“……” 可是他们还是更为关心变法是否成功了。 【苏轼的一生不是在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他共计被贬三次。第一次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第二次是因为变法派打压守旧派,苏轼作为元祐党人而被贬惠州;第三次是新派打压旧派,所有旧派人员都被一贬再贬,苏轼自然也在其中,被贬儋州。】 【苏轼为人正直,遇到不平不公之事便会一吐为快,即便是在历经坎坷的晚年,他亦不曾丢掉这份正直。这是一个难能可贵之人,只是却常常会招来小人陷害。】 【熙宁六年,苏轼遇到昔日同僚沈括,相遇甚欢之下苏轼誊抄一份新作赠与沈括,而沈括在回到京城之后,第一时间门便详细研究苏轼诗稿上的内容,为的就算挑出其中新政的内容,抨击苏轼讽刺朝廷的‘证据’,并少交给宋神宗。】 【当时宋神宗虽不高兴,却也没有对苏轼发难,只是五六年后,一些人容不下苏轼的人开始不断弹劾苏轼,最后导致‘乌台诗案’的发生。】 正在和苏轼把酒言欢的沈括:“……” 就要提笔誊写新作的苏轼:“……” 苏轼默默的把毛笔搁下,而沈括则是默默的和苏轼告别。 两人再也没有共同话题可聊,只得一东一西各自离去。 当然苏轼肯定就是心里给沈括狠狠地记下一笔,并打算立刻!马上!就给弟弟苏辙写信,大骂沈括无耻! 反正本来他就要写信告诉弟弟这边的美食佳肴甚多,那就多加几句告状的话吧。 至于沈括那就是感到无比头疼,小主意被揭穿不是问题。 但要怎样糊弄官家,才能不让自己也像这倒霉苏轼一样被贬了又贬,这才是重中之重! 【这是苏轼第一次被贬,亦是苏辙第一次拯救他的兄长。而此后苏轼每一次被贬,苏辙都奋斗在拯救兄长的第一线,并也开始在官场上升升降降的仕途历程。】 苏辙:“……” 他就知道兄长那张嘴绝对一开口便得罪人! 【元丰七年,被调到汝州任官的苏轼路过南京时偶遇王安石,两人相谈甚欢,最后居然达成和解,甚至在两年后王安石去世时,苏轼还奉旨写下《王安石赠太傅》来悼念和赞美王安石——‘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用能于期岁之间门,靡然变天下之俗。’(5)】 【甚至后来宋神宗病逝,司马光等旧党被起用,苏轼亦被司马光推荐而官复原职。但因在外任职期间门认识到王安石变法的好处,曾经不支持变法的苏轼就上书请求勿要废止新法,随后被程颐弹劾,再被贬到地方任官。】 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