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则天大帝(1 / 1)

这样的认知和愿望使得武媚娘激动得额角都渗出来一层细细密密的汗珠,她下意识去看李治,见李治眼神里也是难以掩盖的震惊和渴望,两人目光相接,居然在这一刻达成了某种默契,李治眼底的杀气被盖了下去。

他缓缓眨了一下眼睛。

就这么简单的一个动作,居然让武媚娘心头一震。

陛下这是,决定了什么?

武媚娘还来不及去思索皇帝眼神的含义,就听见狐仙的声音说道:“当然,武则天在位期间的贡献不可磨灭,但同样的,她的缺点也不能够不提,武则天的执政生涯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她失了国土。”

失了国土?

武媚娘一凛,李治的眼神也陡然间冷下来,没有一个皇帝会愿意自己的国土被别人侵占,更不愿意自己的国土是被自己妻子丢掉。

武媚娘同样也意识到了皇帝情绪上的变化,她张了张嘴,想要为自己辩解,然而还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要怎么才能够辩解呢?

她最后还是闭上了嘴,一言不发。

李治则有些急切地看着天空,他的心情十分急切,以大唐之强盛,哪怕遇到了外敌也有来有回,怎么到了若干年后,竟然还会丢失国土?

狐仙迟迟没有说话,让李治心里不由得生出了些许埋怨,狐仙既然告诉了他失土的将来,怎么也不说的详细点,告诉他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失土,失的又是哪里的国土?是哪个废物征战不利?

但无论李治怎么想,狐狸都似乎是听不见他心里的想法,轻飘飘就说了句:“不过,大家也知道,我这里不是专业的历史直播,这失土的大事,就留给专业的人来说。咱们再来说回传奇女帝武则天的身上,本来嘛,我这个系列要说的就是帝王的风流债,这女帝也同样有自己的风流债。”

此言一出,李治都顾不得追究失土的事情,十分震惊地看着武媚娘:这武媚娘,能有什么风流债?她居然敢给他戴绿帽子?

就连沉浸在对于权力的想象中的武媚娘都差点儿被空气呛到,她听见了什么?什么风流债?她还能欠下风流债?

狐仙显然也没打算继续吊人胃口,她嘻嘻哈哈地说:“当然,我们这位传奇女子,在一开始就和唐太宗唐高宗两位帝王纠缠不清,已经是风流债的一笔,而她登基称帝之后,或许是为了和两位帝王比肩,又或许是为了补偿自己少年时期和其余女人争风吃醋的惨痛经历。”

惨痛经历?

李治被这个词气笑了,身为后宫女子,本来就应该尽自己的一切努力来侍奉君父,这样的经历,别人求都求不来,狐仙凭什么说这样的经历是惨痛的?

不只是李治,就连武媚娘自己都愣住了,她的确是有和其余人争的不快记忆,但这样的经历,对于每一个后宫女子来说,都是司空见惯,何谈惨痛?若是这样的苦都吃不了,怎么可能笑到最后?看来,这狐仙所处的仙界,并无多少争斗,才使得狐仙如此大惊小怪。

武媚娘这么想着,思绪却不经意间滑向了狐仙描述的部分——

“因此,武则天登基之后,在一开始的励精图治之外,也效仿男性帝王,开设了后宫。”

开后宫?!

李治的瞳仁一下子都放大了许多,他震惊的眼神快要变成实质,把武媚娘看穿,这个女人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他从前,难道从来都没有看清楚过这个女人?

李治是受到了冲击,但武媚娘则像被打开了一道新的大门,从未设想过的东西展开在她的面前:若是做了皇帝,她也能够像其他的皇帝一样,开了后宫,广纳天下美人?

其实,自从武媚娘成了皇后,宫里这些个美人都纷纷调转头来讨好她,这些美人们的讨好奉承,虽然浅薄得让人能够一眼看穿,但光是看着这些讨好谄媚,就是一件让人身心愉悦之事。

唯有那些个前朝的男子,仗着自己多出来那根把柄,一个个在她面前耀武扬威,她可是皇后,这些人尚且不放在眼里,真想看看,若是等她做了皇帝,把这些个臣子收入了后宫,这些人,还会那么傲气么?

武媚娘几乎要沉溺在这样的畅想中,她差一点儿就笑了出来,但下一刻,李治那阴冷的目光有如实质,一下子就将武媚娘从思绪中拉拽了出来。

武媚娘一凛,她此前从未见过李治用这样的眼神看着自己,但既然如此,武媚娘便清楚地意识到,此前,李治因为她的示弱,并不将她放在眼里,但男人最为敏感的一点被狐仙戳破,李治无论个性多么软弱,也不可能容忍她接下来给他戴绿帽子的行为。

想到这里,武媚娘的笑意骤然收敛,她面上再一次出现了李治熟悉的楚楚可怜姿态,武媚娘盈盈一抬眼,那波光粼粼的剪水双瞳里充满了让人一看便忍不住心疼的情绪:“陛下,媚娘从未有过这样大逆不道的想法啊!”

李治一听这样带了一点儿哭腔却还要咬牙强撑的声音,那点儿怀疑都摇摇欲坠:这么可怜可爱的一个女子,哪怕是在面对臣子的时候强硬了一些,那也是因为她平日里被这些个臣子气得狠了,都怨不得她,怎么可能做出来这么大逆不道的事情?

狐仙,不会是弄错了吧?

李治怀着最后一丝侥幸,移开了眼神,去看那狐仙,希望狐仙的下一句话里面能够露出来破绽,但很可惜,狐仙的话打破了他的幻想:“武则天的后宫在后期也是让人津津乐道的轶事,甚至还被拍成了古偶剧,虚构了一个白月光出来……咳咳,话说回来,如果一定要说白月光的话,那这个人我认为是高宗李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