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下午, 阮母在家焦急等待,及至天色微黑,终于等来了严媒婆。 瞧见那张喜笑颜开的脸, 她心中一动。 果不其然, 对方开口就是“成了”。 她忙给泡了杯糖水,严媒婆猛灌一口, 诉说起自己的不容易, “哎呦, 你是不知道,除了宋家婆娘,其他人都不同意,还是我好说歹说,他们才同意, 两百文聘礼, 一文不少。” 阮母得了结果,方才装作一点不在意, 冷哼道:“聘礼不少就行。” 严媒婆瞧不惯这幅模样, 当即劝道:“我可跟你说, 宋家不是非你家二娘不可, 你别去外面瞎说,否则,退了婚,二娘怕是要一辈子留在家中当老姑娘。” “那可不行,”阮母顿时急了, “家里哪有粮食养她。” “那不就得了,”严媒婆摊手,“两百文虽然少了些, 可你们把人养成这样,也没多费多少粮食嘛。” 这话阮母可就不乐意了,“她自己吃了不长个,我可没苛待她。” 严媒婆撇撇嘴,瞧二娘那瘦巴样,鬼都不信,但她没必要为此争执,继续苦口婆心劝,“明天宋家就来送聘礼,顺便算算婚期,估摸就在年后,这个年关你们好好养养,多长两斤肉,出门子也好看。” “说的轻巧,哪里有好的给她吃。” “那你们继续这么养,等嫁出去,就当没这个女儿,我估摸宋家也不乐意让你们来往。” “她敢,那是我十月怀胎生下来的女儿,还能拦着不让孝敬亲爹娘。”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谁家都没有叫闺女养娘家的道理。” 当下规矩,女人嫁出去就是别人家的人,孝敬亲爹娘反而要婆家同意,故而乡下时常以赔钱货称呼,有良心的给几口粮食养大,赚一笔聘礼,家贫或者心狠的,溺死扔掉的比比皆是,也没人在意追究。 阮母显然也清楚这个道理,因为她就是这样,娘家不疼,好容易嫁出来,几年都回不去一次,尤其生了儿子,就彻底当自己是阮家人,如今已经七八年没回去,别说孝敬,估摸哪天二老死了才会回去。 “行吧,吃好的没门,最多让她少干点活,这死丫头,最近还因为大娘的事有怨气,也是个没良心的。” 严媒婆想了想,又叮嘱一句,“对了,二娘的嫁妆不指望有多少,好歹陪两个柜子,这东西也不费钱,别让人空着手出门。” “哎,晓得。养这么个闺女,我可算是亏大了。”阮母拍着大腿,好似真的赔钱养女儿般。 严媒婆家条件还不错,自己四处说媒,到底能挣几个钱,也不似寻常人家看不起女儿,闻言偷偷撇嘴。 一通好说歹说,终于将人说动,眼看到了饭点,严媒婆识趣提出离开。 “天也不早,我就不留了,说的话你放在心上,下面三娘养的不错,你总不希望她有样学样,三个姐姐,但凡每个帮一点,平安的日子也就好过了。” “哎。”想起平安,阮母到底点头,也没留饭的意思,想想费了人家不少劲头,只能去鸡棚里摸了个鸡蛋,顺手塞进对方兜里。 严媒婆得了个鸡蛋,顿时眉开眼笑,只觉一下午的口水也不亏。 进了年关,新年一天比一天近。 阮母得到严媒婆的消息已是腊月二十,三天后,腊月二十四,小年刚过,宋家不甚欢喜的遣媒婆送上聘礼,东西不多,或者可以说很少。 铜钱两串合计两百文,阮母甫一见到就塞进了腰包,另有瓜果点心两份,其中一份点明了给二娘吃,阮母念着先头媒婆那些话,倒没有一味克扣。 还额外送来一尺布料,大红色鲜艳的紧,显然是用作喜服,惹得阮母又羡又妒。 羡自然是羡慕宋家即使娶一个不欢迎的儿媳,竟也舍得特意做一件喜服,不知家中到底有多少钱。 要知道,喜服不当吃不当喝,一辈子就穿这一天,故而大多数人家都不舍得花这个钱。 妒也是这一番,她当年出嫁的喜服靠借,轮到她的女儿大娘亦是借,若有这么一件,以后阮家女儿出嫁,都不用再找外人,是能代代传下去的好东西。 然而,宋家既然送来了,就代表新娘子要穿新喜服上门,如何也扣不下。 想到此,阮母忍不住一阵埋怨,送什么布料不好,偏要送大红色的过来。 殊不知,宋母为此也好生思虑过,就怕阮家贪了去,思来想去,只有喜服穿在身上瞒不住,且让人在屋里忙几日,也省得被阮母差使得团团转。 阮柔一见着这块布料就喜欢上了,当即上手,三两下裁撤成新衣模样,又在衣角、袖上用红色丝线绣了同样大红的牡丹花与鸳鸯。 赶在年前正好制出来,阮柔试了一下,衣服有些大,她是按照正常二八女子的身量做的,奈何她如今只十三四岁模样,穿上去就如小孩偷了大人的衣裳,瞧着实在不像样。 无奈,又将腰肢及袖摆处又压了一道线总算勉强像过得去。 期间,阮母又来说了些有的没的,大抵是想她到时候回门把衣服带回来,阮柔直接拒了,天底下都没有这个道理。 阮母不敢强迫,自个儿生闷气去了。 年节事情逐渐多了起来,原本阮母只要居中指挥,自然有男人和几个闺女干活,用不着她操心。 然而今年赶的不巧,大女儿出了门子,二女儿即将出门,正在屋里养着,她能盯的只有三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