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中原的气候大致是温暖的, 但出现了一些,隔一两年就往下拐一下,给中原各国一点小小的冬季震撼。 如朱襄离开赵国时的那场大雪。 楚国不如赵国那般靠北, 但习惯了在郢都的生活,贵族们北迁到江淮平原的时候, 冬季总是觉得有些不好过。 穿丝绸衣服凉了, 若遇上下雨,冷飕飕的更是难受;穿毛皮衣服又热了,闷着让人心发慌。真是令人难受。 楚国祖地原本在长江以南,所以衣袖和衣摆都非常宽大, 就为了通风。 现在他们到了江淮之地,冬季那风一吹, 冷风嗖嗖嗖往里灌, 丝绸里衣得穿好几层。 若现代人来到了如今的江淮平原,会惊讶于气候的温和, 表示连羽绒服都不用穿,里面一层针织衫, 外面一件风衣,就足以过冬。 但北迁的楚国贵族着实这么多年了都没能习惯江淮平原冬季的气候, 更何况这些年气候的小波动, 更令人懊恼。 吕不韦带来的棉布, 正好弥补了他们的需求,得到楚国贵族的一致热捧。 至于“秦国”特有什么的,他们可不会想什么“资敌”的事,反而越是他国独有的东西,越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购买。 朱襄系统出品的棉花是后世经过多次改良的优质中绒棉品种;雪姬制造出的纺织机,纺织出来的棉布质地细密。两者相加, 连原本时空中明清时期那些土棉布都无法比拟,达到了“洋布”的程度。 楚国贵族摸着柔软结实的棉布爱不释手,特别是习武之人,更喜欢这种易于吸汗的布料。 夏穿绢丝冬穿棉,就成了楚国贵族的共识,连中原五国都刮起了棉布风。 魏国和韩国面临秦国兵灾,上层贵族们也不忘记争相高价购买棉布,炫耀自己的新衣服。 前线将士的战死和后方贵族的醉生梦死向来同时存在,并不值得多费笔墨。 与吴郡隔江相望的广陵(扬州)一城在楚怀王时修建,依托长江和邗沟(沟通长江和淮水的古运河)航运灌溉便利逐渐壮大。 吴越之地被秦国所夺,楚国驻兵广陵,依托长江天险防备秦军,但广陵和吴郡的贸易却没有任何限制,反倒因为秦国开发吴郡而更加兴盛。 商人们总是追逐市场“风口”的。秦棉如今就是楚国市场的“风口”。 长江上南北往返的商船络绎不绝,秦楚两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暗中收受好处。 李牧统计完今日秦军收受的“犒劳”,道:“修理战船的钱赚够了。” 王翦见着李牧这一副商人做派,实在是有些难以接受。 作为十分传统的秦将,王翦已经习惯了秦王给多少兵就用多少兵,给多少钱粮就用多少钱粮,顶多城破后大肆搜刮的作风。 李牧在这方面简直不像个将领,而像一个精明的商人,从补充兵源到自筹钱粮,若不是朱襄和公子政在吴郡,王翦都担心有人说李牧要造反。 王翦提醒过李牧。李牧先惊愕了一会儿,然后苦笑说“穷怕了”。 李牧立刻给秦王上书反省,请秦王派人来监督。 当时秦昭襄王正在病榻上,闻言后写信骂了李牧一顿。 赵王容得下你,寡人难道容不下你?寡人的后继者也都能容得下你!且自主行事! 李牧看到秦昭襄王的信后没有松一口气,他虽然行事上仍旧自主性很强,但每次行动之时,都会将自己要做的事详细写下,递送给秦王。 按照朱襄所说,这就是“定时报告很必要”。“定时报告”中如果夹杂一些私人信件,就更让君王放心。 所以朱襄和他都得到秦王允许的“自主行事”的权力,从子楚等人悄悄传来的密信,两任秦王都对朱襄和李牧,比对那些没有自主行事权力的郡守们更信任。 朱襄此手,是从雍正和宠臣满保的信件中学来的。 闽浙总督满保每次给雍正递折子说军政大事时,都会夹杂废话折子,即后世网络上热门段子“荔枝好吃芒果好吃皇上吃不吃”。 满保作为清朝难得重视沿海防线的能臣,在南部沿海增加了一千多炮位,鸦片战争时都靠这些老旧炮台打仗,写这些折子当然不是犯蠢。 权力越大,就越不能只写冰冷的报告。君王给了你很大的权力,就是与你关系亲密,这时候与君王拉拉家常,说说废话,才能增进感情。 李牧从朱襄这里学到了一手,现在交给了王翦。 他命令秦军放心大胆地收商人给的贿赂,然后如实上交,他会用这些钱财改善兵卒生活。 兵卒们都很信任李牧这个从来不克扣粮饷的将领,乖乖照做。 李牧将收受贿赂的名单一式三份,一份存档,一份给嬴小政,一份和部分“特产”一起递送给秦王柱。 这不仅是他与秦王“拉家常”,也是将“污名证据”递送给秦王。 朱襄提醒他,将领要学会无伤大雅的自污,收受商人贿赂正好就是“无伤大雅”的自污,就算被人知道,顶多就是迁官免职。 王翦在李牧这里学到了自污,但还没学会怎么做生意。 他扶着额头,不断叹气。 做生意什么的,他真的不擅长。他能不能只领兵作战,打完仗就回家享受荣华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