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乔子岳直到此刻才意识到,自己终究还是有些轻敌了。他也想过,红巾军的撤退会不会是计策,但自信手底下的大军足以拿下她们,便自觉无惧任何阴谋诡计。 但他究竟是个狠人,想着大部队就在后面,很快就能赶上来,便一咬牙,收拢了寥寥的骑兵,回到步兵阵中,组织他们迎敌。 这一战,他率领超过五万的大军,乔珩给他的任务是彻底留下这支红巾军,并没有留下任何失败的余地。 如今之计,也只能拼着舍弃这支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精锐,把红巾军拖在这里。 只要能够留下红巾军,等到大军赶上来合围,就是值得的! 靠着这个念头,乔子岳拼死抵抗,甚至放弃了带着骑兵突围,回去与大军汇合的选择——这份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的心性,无数次在逆境之中拯救他,让他一步步爬到今天的位置,这一次,乔子岳相信也不例外。 这一战打得有些激烈,而且还是少见的正面作战。 不过在穆桂英的指挥下,女兵们发挥出色——两万打五万打不过,打七千,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直到身边的士兵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去,穿着西川军制式铠甲的人越来越少,就连自己持刀的手都因过度用力而有些颤抖,乔子岳才后知后觉地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大军为什么还没来? 这个念头出现在脑海里的瞬间,他就已经猜到了答案。 这让他几乎握不住手中的刀,强撑着的斗志也一溃千里,再也支持不住。 …… 大军没来,自然是被留下了。 李雍容率领的也是一千骑兵,终于回到自己的本职之上,她兴奋得浑身发抖。好在这不仅没有影响到她的发挥,反而提升了她的专注力和敏锐度,指挥着自己麾下的女兵,将这段时间的训练成果彻底展示了出来。 整个西川军的队伍被骑兵撕成了几段,步兵随后上前,将战场分割成了几个部分。 令西川军吃惊的是,这些步兵的数量,显然远远超出了红巾军应有的数量。而且大部分步兵身上穿着的铠甲,也并不是红巾军的制式,看起来颇为眼熟。 “是凤州军和华州军!”被乔子岳留下来率领大军的两个副将对视一眼,震惊之余,感觉都有些不妙。 尽管红巾军如今占据的康城,就是通往华州的要道之一,但是西川军上下根本没有想过明月霜能从凤、华一州搬来援军的可能。 当初西川军进攻东川,顾承骏一连写了好几封求援的信,甚至不惜放下身段,在信里自称侄儿晚辈,也没能说动凤、华一州的主事者,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乔珩这些年南征北战,不仅打下了偌大的地盘,也为自己赢得了赫赫威名,震慑着周边所有势力。 凤州华州虽然位置在中原腹地,但是正因如此,他们的地盘很小,士兵人数也少,又是几战之地,还有来自洛京的弹压,为了自保,两州不得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共同进退。即使如此,面对周边的大势力,他们的举动一向也十分小心谨慎,绝不轻易得罪人。 就像之前派军队来劝架,要不是红巾军横空出世,阻断了西川军的攻势,朝廷也派了宣谕使过来,他们是不会这么做的。 哪怕乔珩统一西州之后,凤州和华州必将面临比现在更大的压力。 他们连东川都不敢帮,何况是势力比东川小了那么多,如今看起来还不成气候的红巾军? 再说,开战之前,乔珩也特意往两州去过信。相信他们只要没糊涂,就知道该怎么选。 正是因为这种种缘故,西川军才敢笃定红巾军没有盟友,可以放开手来对付她们。 现在这又是怎么回事? 而且看这数量,凤州和华州不仅是出兵支援这么简单,至少来了四五万的兵马! 兵力优势本来是西川军对阵红巾军时最大的依仗,但现在有两州的联军加入,不仅弥平了这一点优势,甚至还反过来对他们形成压制和包围之势。 红巾军疯了吗!两位经验丰富的副将难以置信地想。 她们自己手里才有多少能用的兵,竟然敢就这样放两支大军进来,难道不知“请神容易送神难”的道理吗? 然而任由他们怎么想不通,局势到了这一步,这一战的结果已经非常明显了。两位副将无力回天,只能竭力收拢一些残部,仓皇地撤退,希望能够回到被西川军占据的城池修整,再图反攻。 至于乔子岳? 既然这里有埋伏,那他那边必然也出事了,两人不知道情况,自然不敢去救,怕把自己也送了。 然而到这个时候,他们才吃惊地发现,要脱离战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东川的地形是这样的,以沿大河而建的白城、山城和宜城为中轴线,北边是达城、康城、安城,南边是遂城、昌城、怀城。因为达城已经是红巾军的地盘,而遂城也早就被西川攻下,所以之前乔珩为表“诚意”,主动提出兵分两路,红巾军走北路,西川走南路,最后在山城汇合。 这安排本来没毛病,对两边来说都是进可攻退可守。 然而之前追击时没有留意,现在才发现红巾军“慌不择路”地跑到了康城附近,如今他们回头一看,发现要退回西川所属的城池,要么经过利城回广城,要么经过白城回昌城,要么就绕过山城回怀城。 前两条路自然是不敢指望的了,就说这最后一条路——不仅要躲避身后的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