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陷落,屠常熟。 顾炎武因在家侍奉嗣母王氏,住的语濂泾恰好在两地中间,逃过两劫,归庄也活下来了,但他的另一挚友吴其沆战死。 住在昆山的顾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军砍断,两个弟弟被杀。成了那“白昼啾啾闻鬼哭,鸟鸢蝇蚰食人肉”中的一块肉。】 大家眼前几乎出现了那诗中的画面。 而中间里,尤其是老朱与诸位将军们,更为明了这句诗所描述的场面。 毕竟,这曾是他们真实经历的境况。 傅友德微微一叹:"这诗句,是用血肉熬出来的啊。果然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若有选择,诗人恐怕也不愿意写出这样的诗吧。" 【而嗣母王氏,(1586/8/10-1645/9/19)出生于书香世家,爷爷是辽东行太仆寺少卿,父亲是太学生,丈夫顾同吉是顾炎武的堂伯,在王氏17岁时就去世了,一家子绝嗣,顾炎武就被过继给她抚养。 王氏很喜欢读书,白天纺织持家,晚上则看书看到二更(21-23点)才睡。 最喜欢的就是史记、通鉴及明朝政纪诸书,顾炎武十几岁时,王氏就用刘伯温、于谦、方孝孺等人教导他如何做人。 ——我们暂且不追究方孝孺究竟是不是个真的忠义之士。】 大家:"……" 大家想说些什么,又觉得在此时说这些不够庄重。 就连朱棣,都放过了那方孝孺,只是恼怒地微哼一声,心想:这家伙,名声倒是真好。 却害得我的名声,坏了! 【但这位可歌可泣的乱世奇女子,一介白身微末之躯,却真的被这些故纸堆上的人和事打动,敬佩着他们的气节,并甘愿绝食为国守节,知行合一,践行自己的理念! 她绝食整整15日! 顺治2年7月30日晚,王氏因绝食死去,临终前留下遗言:“我一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 灵堂里边,一众男人们齐齐动容。 原本收了泪的郁新,再一次放声大哭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陛下,如此贞义妇人,足叫吾等汗颜。臣憾不能见其一面也!" 朱棣也闷闷叹气:“一时义愤而死不难,难的是十五日绝食未曾有一丝动摇,如此贞义贞烈,世所罕见。于少保啊于少保,你的要留清白在人间,被这位夫人听到了,也被这位夫人践行了啊。" 【王氏享年59岁,她出生时,明朝尚有一位“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的改革家为大明续命。 她死去时,槐宗已于煤山上吊自尽,整个大明树倒猢狲散,便如红楼里说的,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即便顾炎武为她的悼词用着南明小朝廷“弘光元年”的纪年,可在座的友友们,又有多少人知道这弘光帝是谁呢? 清军入关,历史已换了一群人来讲述。】大家能够明白。 现在,他们大明朝建立不久,听着那大明破灭的种种,岂不也是“白茫茫大脑真干净”?老朱怅然叹道:“那《红楼梦》果然是个名著啊,只是一句话而已,便将王朝末年,写尽了。”朱棣却注意到了:“原来槐宗是上吊自尽……想来,他自尽的那棵树,就是槐树吧。这煤山,倒是在北京。" 朱棢也摇头:“希望他不是如堡宗一般丢脸。若是以身殉国,倒也算是保全了最后的体面。”可是! 他看了一眼朱棣。 你家出了堡宗,又有嘉靖那种歹孙,还有摆宗那种要掘老爹的墓的,这槐宗,一介亡国之君,真的能够争气吗? 朱棢很是怀疑。 【顾炎武贯彻着母亲的遗愿,一生不曾出仕清廷,他的思想对清朝危害性也不算很大还能被包装成另一种意思的“保天下”就没有被杀。 他曾七次徒步前往南京拜谒孝陵,并曾化名蒋山佣侨居南京城外神烈山南山脚下,为朱元璋充当守陵人。 蒋山=钟山=神烈山,他自比蒋山的佣人。谐音也比较像江山拥,或许也有拥护明朝江山之意吧。他离开南京北上漂泊,期间,又去朱棣坟前与槐宗坟前哭悼。 麻祖19年,67岁的顾炎武失去了他的妻子,他在妻子坟前写下了这样的诗篇:“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2年后,顾炎武去世,享年69岁。】郁新的泪,已经止不住了 。 他哭得有点喘不上了气。这不是他想象中的进来的情况啊。他本以为自己,作为唯一有文化的人,应该风度翩翩…… 但是,真的好好哭啊。 朱元璋也极是感动:“这顾炎武,那王夫人,都是我大明的好子民!大明亡国,是我那不肖子孙对不起你们,我在地下,也没有办法帮你们分毫,却受了你这样的保护,咱……" 他摇头。 "愧对啊!"【他的一生,就是典型的明末清初故国遗民缩影。 包括那漂泊的遗民旅行,亦可以借用另一位易代文人阎尔梅的诗句来形容:“一驴亡命三千里,四海无家二十年”。 归庄说他是个“东西南北之人”,他不是普通的旅行,而是在那无尽的旅途里,结交四处豪杰,追索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