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 延庆殿。 “张都知昨天出宫了?” “回官家,张都知昨天是申时末(5点)出的宫。” 收到雷允恭的汇报,赵祯若有所思。 鉴于唐朝的宫廷之变,宋朝立国后,建立极为严格的宫门管理制度,每天酉时(下午6点)左右,宫门就会上锁。 除非遇到重大军情,否则宫门绝不允许开启。 张景宗五点之前出宫,这个时间几乎是踩着点的,这个点出门,他是想干什么? 起初,赵祯以为张景宗外出,可能是想做点什么,但得知时间节点,他又否定了这一猜测。 张景宗可不是雷允恭这样的二哈。 想了片刻,赵祯直接把各种纷杂的念头丢出了脑海。 管他呢! 让子弹先飞一会。 “走,去崇徽殿。” 言罢,赵祯领着雷允恭几人向刘娥寝宫行去,他是去给刘娥问安的,顺带把大赦天下的诏书给定下。 思考了一夜,该给出答案了。 宋代大赦天下的次数很多,如三年一次的郊祀,基本都会颁行大赦天下的诏书。 因为这一点,有些人甚至会刻意挑选犯罪的时间,掐着郊祀的点作案。 不过,大赦也有等级之分,一般而言,新帝即位的大赦,等级最高。 恶逆、劫杀、谋杀等死刑者,通常的大赦,是不会被赦免死刑的,若是遇到新帝即位,这类犯人是可以免除死刑的。 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这些被赦免死刑的犯人,仍需流配两千里。 思虑间,崇徽殿已然近在眼前,因为是延庆殿后殿的缘故,崇政殿的规格并不高,占地面积和规制都比主殿小了两圈。 来到内殿门前,赵祯调整了一下呼吸,即便昨夜便打好了腹稿,他仍旧需要小心应对。 毕竟,此时的崇微殿,才是大宋的权力中心。 少顷,赵祯踏入了内殿。 “参见官家。” 圣驾降临,殿内的内侍和宫人纷纷行礼,赵祯微不可查的点了点头,略过了他们。 行至刘娥身前,赵祯稍微理了一下衣袖,态度恭敬的向刘娥行礼道。 “大娘娘,尊体万福。” “六哥,来。” 刘娥坐在椅子上微微颔首,然后她拍了拍一旁的空座,示意赵祯坐到她的身边。 赵祯微微躬身,抬膝走到近前,然后他就看到了桌上的那封诏命。 【宰臣丁谓加司徒、冯拯加司空,枢密使曹利用加左仆射,并兼侍中,参知政事任中正加兵部尚书、王曾加礼部尚书。 枢密副使钱惟演加兵部尚书、张士逊加户部侍郎。】(注1) 眼见赵祯落座,刘娥伸手点了点桌上的诏命。 “六哥,这份诏命,你觉得如何?” 赵祯看着白麻纸,陷入了沉思。 北宋前期,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不常置,通常为宰相加衔,丁谓和冯拯加三公,没什么问题。 宰相以三公兼侍中,虽然有恩赏过重之嫌,但考虑到丁谓和冯拯曾是刘娥的倒寇盟友,也没问题。 任中正、王曾、钱惟演、张士逊四人加六部尚书,问题也不大。 毕竟,新帝即位,有着升迁宰辅大臣的惯例。 倒是曹利用并兼‘侍中’,值得商榷。 唐制,侍中为门下高官官,通常为宰相之职,但北宋前中期,三高官官不领本司事。 通常以他官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 一般而言,‘侍中’是宰相才能带的加衔,而曹利用,一介武臣,却带上了‘侍中’。 刘娥这是打了一个巴掌,然后再给一颗甜枣? “诸位相公,俱是国之重臣,大娘娘决定便是。” 对于这份诏命,赵祯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加衔而已,没必要再这种小事上置喙。 紧接着,他话锋一转。 “大娘娘,关于赦书的事,我问了爹爹。” “爹爹说依照大中祥符八年(1015)的赦书颁行即可。” “即,系囚,已杀人、十恶罪至死(注2)、官典犯赃罪不赦,斗杀,情可悯者,许奏裁(圣裁)。” “除此之外,一切如旧,许赦之。” 按照赵祯的意思,杀人罪、十恶罪、贪赃枉法罪,皆不赦免,唯有斗殴杀人,才能视情况而赦免。 赵祯提前预定的心腹爱将——狄青,所犯的正是斗杀罪,留下这道口子,已然足够了。 听到这话,刘娥眉头一拧,似乎在想些什么。 询问赦书的事,的确有试探的意思。 但现在看来,好像把她自己给饶进去了。 新帝即位,大赦的范围最广,而依照‘先帝’的意思,例如大中祥符八年,万一诏书颁行,天下人该如何看她? 毕竟,同先帝登基时对比,这份赦书太苛责。 而现在是由她摄政,旁人看到这份诏命,只会将非议安在她的头上。 一旁,赵祯板着小脸,神情严肃的坐在椅子上,静静地候着刘娥的意见。 其实,他提出这等赦书,何尝不是试探? 他倒要看看,刘娥会不会同意这份稍显‘离谱’的赦书。 此份赦书若是颁行,很可能会给旁人留下‘寡恩’的印象。 此刻,刘娥确实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 同意? 难免有损她的名声。 不同意? 先帝会怎么看? 半晌,刘娥慢声低语道。 “可。” “明日先送中书,着两府大臣覆议。” 最终,刘娥还是没有当面修正,而是选择曲线救国。 先让两府议一议,然后再找机会切入。 …… …… …… 政事堂。 赵祯和刘娥正在宫内商讨宰辅大臣加官的事,而中书这边,却在商议贬官之事。 “寇准与周怀政勾连,乱党也!” “昔日之行,差点酿成大祸,老夫提议,贬道州司马寇准为雷州司户参军。” “至于李迪,乱党之朋也,当贬为衡州团练副使。” “谁赞成?” “谁反对?” 说话间,丁谓的目光从在座的辅臣身上一一掠过,当视线移到王曾那边,他不由多停留了几分。 前几日,承明殿之争,他可没忘! 暂时治不了你王曾! 还治不了寇准? ———————————————— 注1:宋代转官,大致分为有无出身、有无贴职,以及宰辅大臣转官。 仍以王曾为例,身为宰辅大臣,以六部侍郎转官,当沿礼部(后行)-户部(中行)-吏部(前行)顺序转迁。 王曾前官为吏部侍郎(正四品上),超资转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