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 延义阁。(注1) 经筵制度,也是北宋崇文抑武政策的体现之一。 一如太平兴国年间,宋太宗改讲武殿为‘崇政殿’,兼此种种,都是为了压制五代之遗毒。 五代时期,天子之意,非天授也。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宁有种耶! 自唐以降,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武人之跋扈、之擅权、之拥兵自重,皆五代之遗毒。 五代时期,各朝犹如无根之浮萍。 赵匡胤本人也是拥兵而立,建国后,他深知藩镇之弊。 于是,他和赵普定下了‘强干弱枝’、‘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试图以此来摆脱王朝短命的宿命。 事实证明,赵匡胤成功了,赵宋王朝没有二世而亡。 但,他也失败了。 他的继任者们,不仅将‘崇文抑武’奉若圭臬,甚至变本加厉,以致病态。 凡事,过犹不及! 而刘娥和宰执们将经筵之所定在延义阁,也是出于崇文抑武的考虑。 延义阁是崇政殿宫殿群的一部分,位于崇政殿主殿的东侧。 在此开经筵之讲,自带‘崇文’之意。 作为新帝登基之后的第一场经筵,不论是宰执大臣,亦或者是负责经筵的侍讲学士,都非常重视。 这不,连向来喜欢摆谱的丁谓,也提前赶到了延义阁,没有搞什么压轴登场。 众臣抵达延义阁,先是一番互相见礼,然后纷纷落座。 旁听的宰执大臣们,坐在阁内的东侧,负责讲经的经筵官坐于阁内的西侧,每个人的椅子前都设有桌案。 至于天子的座位,自然是单独坐于上首的位置。 辰时末(上午九点)。 赵祯在踏入延义阁之前,脚步微顿,而后深吸了一口气。 今天的经筵,很重要! 虽然他已经打好了腹稿,但事到临头,仍然免不了有些紧张。 能否打响第一枪,就看今朝! 呼! 吸! 赵祯迅速调整好了情绪,随后步态从容地走入了延义阁。 “臣等,参见陛下!” 眼见天子驾临,坐在椅子上的诸臣纷纷起身,向着赵祯行了一个揖礼。 赵祯微微颔首,神色淡然的踱步走到自己的座位前,然后他对着经筵官的方向执了一个弟子礼。 “诸位先生俱是饱学之士,今日经筵开始之前,朕有一问,请诸位先生为朕解惑。” 看到官家执礼,孙奭、冯元、鲁宗道三人瞬间又站了起来,连忙回了一礼。 而后,作为主讲官的孙奭,主动开口。 “臣等愧领!” “请陛下赐对。” 赵祯缓缓落坐,慢条斯理道。 “朕尝观孟子一书,孟子云,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人性之善如水,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皆善) “今日,恰讲论语,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之言,当做何解?” 孙奭依然保持着站立的姿态,执礼道。 “臣谨对!” “《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性生于阳,五常也,仁、义、礼、智、信,善也。 情生于阴,七情也,喜、怒、哀、乐、爱、恶、欲也。 情有善,有不善。 继之不善者,恶也,继之善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是故,人性本善。” “情既明,则善,昏则邪,则恶!” “此谓,习相远也。” 赵祯微微摇头:“此乃韩昌黎(愈)、李文公(翱)之‘性善情恶说’,朕以为,此说,大谬矣!” 此话一出,孙奭神色一怔。 官家,好大的口气! 圣年十三,就敢质疑性善情恶之说? 往后,还了得? 如果不是顾忌场合不对,孙奭肯定要和官家好好辩一辩。 数息后,孙奭放下了开喷的念头。 也罢。 今天是官家即位以来的第一场经筵,不宜开喷。 不过,他倒要看看,官家到底有什么高论! 其实,不止是孙奭觉得官家太过‘浮躁’,一旁的冯元、鲁宗道两人,也有类似的念头。 在他们眼中,官家还是個稚子。 即便官家贵为天子,但天子也是人,也需要学习。 如今,官家学而未成,就敢点评韩愈、李翱等先贤。 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日后,官家岂不是连孔子都不放在眼中? 想到这里,他们愈发觉得,这肩上的担子,很重。 另一边,宰执大臣们,也纷纷面带异色的看着赵祯。 此等言论,可谓是惊世骇俗。 只是,丁谓等人心中愤怒的情绪并不多,他们更多只是惊讶。 毕竟,他们是政客,而非纯粹的经学家。 坐在上首位置的赵祯,纵览全场,众人的异色,他都看在了眼里,不过,他一点也不在乎,仍旧面色如常。 少顷,他那尚显稚嫩的声音就传入了众人的耳畔。 “朕以为,性即情,情即性,性情一也!” “性与情,皆我也!” “吾有三我也!” “一曰本我,二曰自我,三曰超我。”(注2) “本我,人之本能也,七情也,喜、怒、哀、乐、爱、恶、欲,皆谓之本我,善与恶,皆我也!” “超我,人之性也,五常也,仁、义、礼、智、信,亦皆我也!” “自我,真我也!” “真我近(靠近)之超我,人则善也,近本我之恶,人则恶也!” “此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也!” “此亦谓,养其大人者为大人,养其小者为小人。” (语境里的意思:越靠近超我,即为越接近大人(君子),越靠近本我之恶,则偏向小人) “此亦谓,孟子之性善,荀子之性恶也!” “善恶皆我也,何须异而论之?” “此亦谓,善恶只在一念之间也!” “即真我之一念也!” “此亦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此亦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之言,朕以为,重在‘习’之一字也!” “前人之注疏,皆谬矣!” “习,学也!” “何谓学?” “学,格也!” “在格物,在致知,在意诚,在心正,在修身,在治国,在致良知,在教化!” “是故,性虽相近,然‘习’之不同,人之善恶,故相远也!” “是故,性即情也,皆我也,性情一也!” 听到此处,全场就像沉默术士开了大招一样,满堂之上,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