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之处和辽阔的草原,常常是蝗虫的虫源暴发地。中国的黄河下游大片芦苇
地,就是东亚飞蝗的暴发地。过去广东的北江、连江两岸荒滩、草地,也是越北腹露蝗和东
亚飞蝗的暴发地。
蝗虫还有群集的习性,孵化后,1-3龄前,它们常群聚成团,进行危害。
蝗虫的食量还很大,是其它昆虫难以超过的。所以,蝗虫扫荡之处,不但禾本科植物被吃
光,甚至那些它能咬得动的植物,是无一幸免的。
比如我们现在所在的这棵大树,如果经过蝗灾,也会被它们啃得精光,我们就不会安然的呆
在这里了。
杨天说到这里,晶晶插嘴说,“那,我们该怎么办啊”
“没有办法的,因此说,如果闹蝗灾,不光是人类受害,也可以说,世界上的动植物,都会
间接的受它们的连带呢”。
所以人们已经清楚的认识,蝗虫是一种世界性的农业生物灾害,一旦暴发,对农业生产,是
具有毁灭性的打击的。
在中国近两千多年的历中,蝗灾曾频繁发生,并与水灾、旱灾并称三大自然灾害。
发生蝗灾的主要种类有:东亚飞蝗、越北腹露蝗、中华稻蝗、异岐蔗蝗、越大青蝗、黄脊竹
蝗等;其中以越北腹露蝗、黄脊竹蝗和东亚飞蝗危害最大。
人类认识到它们的危害,就进一步研究它们,现在对它们的生活习性,已经非常了解了。
蝗虫一般是以卵的方式越冬的,到了每年的秋季,那些雌成虫,就会四处寻找那些湿润的河
岸、湖滨及山麓和田埂,利用腹部未端的“产卵器”,插入土中进行产卵。
它们每次大约产下18-35粒卵,集结成块。那些卵块还有良好的保护层,不易受温、湿度和
不良因素影响。在自然条件下,就可以越冬了。
大约经4-5个月,就是第二年的3-4月份,气温逐渐变暖时,那些蝗虫卵开始孵化。
刚孵出的若虫又叫蝗蝻,还没有长出翅膀,但是已经能跳跃了。
蝗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
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逐渐长大,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时,它们也会蜕皮。
由于蝗虫的卵块在产卵场所的土表层分布是均匀的,蝗蝻在初次孵出时,在杂草丛中分布也
是均匀的。但是,蝗蝻有集群习性,不久就会逐渐形成大小不等的“军团”。少则几百头一
群,多则上百万头一群。
它们一般以“军团”规模跳跃移动,移动的时间越长,前来集结的“军团”成员越多。蝗蝻
还有向上爬高的习性,在移动过程中,如遇上高大的植物,就会成群上树至几十米。
4龄以后的蝗蝻“军团”,就会逐渐“解散”了,不象低龄期那样,一平方米就有虫体上万头。典型的蝗群集结,每平方公里可达七亿多只。
蝗虫一生中,要蜕皮4-7次,每蜕皮一次,就增加1龄。3龄以后,翅芽就很显着了,到了5
龄,就变成了飞行能力极强的成虫了。
成虫的外型特征明显,体长雄性大约 21-31毫米、雌24-39毫米。全体通常为绿色、褐色或
黑色。不同种类体色差异颇大,有的也会与栖息环境相似,形成保护色。
它们的头大,头部的一对触角,是嗅觉和触觉合一的器官。咀嚼式口器,有一对带齿的发达
大颚,能咬断植物的茎叶。前胸背板坚硬,像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后胸愈合
不能活动。前翅径脉基部,有相当于弦器的粗脉,二者摩擦时,振动翅的震区,便可发出声
音,这就是它们的发音器。蝗虫的听器也很特别,位于腹部第一节的侧方。
成虫外骨骼坚硬,使它成为跳跃专家,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产卵器没
有明显的突出,是和螽斯最大的分别。但它们的后腿发达,尤其肌肉强劲有力,后脚腿节,
具有一列相当于弹器的□□状突起。
身体最长的部分,也是后脚,大约与身长相等。所以它们一跃,便能跳出身体八倍长的距
离。在飞翔时,后翅起主要作用,静止时前翅覆盖在后翅上,起保护作用。
成虫在食料充足的情况下,一般不作迁移,只有食料缺乏时,才会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甚
至远距离迁飞。它们的飞翔能力极强,可连续飞行1-3天。蝗虫飞过时,群蝗振翅的声音响
得惊人,就像海洋中的暴风呼啸。
人类有纪录的最大的一次蝗虫迁飞,是在1889年。一批飞越红海的蝗虫,估计有二千五百亿
只,总重量达到五十万吨。
“啊,有那么多呀,这简直是太恐怖了”,晶晶十分惊讶的说。
“是的,是这样的。在闹蝗灾时,蝗群飞过,能把天上的太阳遮住呢”。
另外,正像中国的成语说的,“祸不单行”,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
旱灾相伴而生,中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
通过研究证实,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
缘由有两方面。
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
虫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