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
我们常见的蜻蜓如蓝面蜓,大多分布于浙江、四川等省;长痣绿蜓分布在华北一带;黄蜻在
全国许多省份均有分布。玉带蜻是我国独有的品种,主要分布于北京、江苏和福建等省市。
蜻蜓在休息时翅膀仍旧向外伸展着,是不能折叠翅膀的。所以,它们停留的地方,要有相当
的空间,多半在枝头或叶顶。因此,才有了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样千古绝句。
蜻蜓还有个特殊的品种,我们把它称做豆娘。
我们把豆娘分在蜻蜓目均翅亚目,豆娘在全世界大约有2800种。豆娘的一生,也要经过卵—
稚虫—成虫等时期。
豆娘的成虫,经常在有水的地方或附近活动,在山川、 溪流、湖畔、塘沼,我们都可以看
到它们翩翩飞翔的娇美身姿。
豆娘的成虫,看起来不如蜻蜓强壮,尤其它们的身躯,看起来十分纤弱,一副弱不禁风的样
子。但是,人类有句俗语,“人不可貌象”,正是这样,它们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但却是
肉食主义者,它们所捕杀的对象,大多是对人类有害的害虫。
豆娘的稚虫和蜻蜓的稚虫一样,也是在水中生活,以捕食水中的生物为食。成虫则以水面上
那些体型微小的蚊、蝇和蚜虫、介壳虫、木虱、飞虱等昆虫为主食,偶尔也会发生大豆娘捕
食小豆娘的情形。
怎样辨认豆娘的稚虫,它们最明显的特征是,下唇特化成的捕获器,很像是一个面罩。还有
人认为,它们也像沿街托钵的讨饭者,所以,在有些乡间,常常把它们戏称为“水乞丐”。
它们与蜻蜓的稚虫相比,如同它们的成虫一样,那就是蜻蜓的稚虫身躯粗壮,腹末无尾鳃而是以直肠鳃呼吸;豆娘的稚虫,身躯细长,腹末具有三片尾鳃。
豆娘的飞行能力较弱,成虫大多都是在有水有草的水域附近活动,我们也可以在水边见到“
豆娘点水”,那也是因为雌豆娘以点水的方式产卵,有时还可见到雄豆娘体贴的伴随雌豆娘
呢。
其实,应该说人们对蜻蜓是再熟悉不过了,可以这样说,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无论是大人
还是孩子;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在中国,没有见到过蜻蜓的人,那可是凤毛麟角了。想
想,谁没见过蜻蜓呢。但是,你们知道么?在远古时代,还有一种大蜻蜓。对于大蜻蜓,熟
悉的人可能就不多了。
恐龙,是地球史上最庞大的动物,那么,在恐龙之前,还有许多巨型动物,好象很少有人知
道。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有双翅达1米的大蜻蜓呢。
科学家和昆虫学家研究认为,可能是当时大气中高浓度的氧气,让它们变成大个头的。
这些并不是作者在危言耸听,国际先驱导报曾刊登文章,科学家们通过对化石研究发现,在
恐龙之前,地球上就有巨大的物种存在。它们就是三亿年前石炭纪的巨型节肢动物。其中包
括超大的蜉蝣昆虫;还有蝎子、蜘蛛;还发现有五英尺长的千足虫,等等。
当然其中最神奇的应是巨型蜻蜓,它们的翼展可以达到二英尺半。
三亿年前,这些物种曾经昌盛一时。我们已经十分清楚,那时,大部分陆地都在热带,植物
相当繁盛(那个时期被称为石炭纪)。大约经过5000万年,从二叠纪的中期到晚期,这些巨
型物种就消亡了。
美国耶鲁大学生物学家罗伯特?贝尔纳等人,发表的一项古气候研究报告中指出,石炭纪
时,地球大气层中氧气的浓度高达35%,比现在的21%要高得多。因此,许多节肢动物,是通
过遍布它们肌体中的微型气管直接吸收氧气,而不是通过血液间接吸收氧气。高氧气含量,
能促使昆虫向大个头方向进化。
这些认识,均来源于对远古大蜻蜓的飞行机制的研究。杨天对这些有特殊的兴趣,因此,他
收集了许多这方面的资料。
有科学家们长期认为,那样巨大的蜻蜓,只能滑翔而不可能飞。但大多数科学家都相信,这
种巨型蜻蜓同样会飞。航空工程师罗伊?贝克迈尔指出:“很明显,它们是能飞行的。”其
中关键条件之一,是它们的翅膀可以摆动,弯曲和扭转。
在恶劣条件下,这样做会导致飞机从空中掉下来,但现代蜻蜓,就是靠弯曲和扭转它们的双
翅来上升和前进的。
为此,科学家们多次对化石进行研究,资料表明,古蜻蜓的双翅上,有类似于现代蜻蜓的褶
皱结构。现代蜻蜓能扭动外部的翅膀,而古蜻蜓可以缓缓地扭动全部翅膀,所以,它们也许
不会飞得太快,但还是能飞的。
那只深兰色的蜻蜓很快在杨天的眼前消失了,没有亲手捉到它,杨天非常遗憾。
这时,他突然想到,“咦,我怎么成为萤火虫的呀!难道我这是在做梦么?那么,我到底是
人、还是萤火虫呢?是人在做梦,还是萤火虫在做梦,杨天一时搞不清了。”
不清就不清吧,杨天又想起了蜻蜓。
他在计算着常见蜻蜓的种类和它们的特性:
碧伟蜓:是一种体形较大,身体绿色的蜻蜓。雄蜻蜓腹长可达5.4厘米,后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