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趟呢?”
“你这小孩子倒是说得轻巧,可我全城的百姓都等着我带粮食回去救命呢!”那吕寅听得面前这么一个没品没位的小孩子的话,由不得又急又气。
“大人,别急。垵州你是去不得的,可是你可以去苏江啊。虽然苏江离这里要比垵州远上三四天的路程,可是总比白跑一趟要好。”
“说是这么说,可是你小孩子家哪里知道,借粮是大事,我这跟苏江那边的人没有打过交道,人家怎么可能无缘无故借粮食给我呢?现在汴城水患,谁不知道?这粮食虽说是借,只怕没有三五六载也还不了。”
“不怕,这不是正好遇到殿下了嘛。让殿下修书一封让你带去给罗仲,我就不信,他敢不借。”原来吕寅眼中这个小孩子家家的人正是裴乂。裴乂是垵州人,对苏垵一带很是熟悉,对苏垵的总督也甚是了解,自他听到吕寅前面说的那事以后,她心里便立即有了解他燃眉之急的办法。
“殿下,你说是吧。”裴乂又看向怡风,一脸你不答应也得答应的架势。
怡风自知她聪慧过人,这又是她的家乡,思考了片刻后,便也觉得她这办法确实两全其美,再好不过了,随即对吕寅道:“我这位侍从说得不错。我立马修书一封,让你带去。垵州太过危险,大人就没必要冒这个风险了。”
听见两人如此一番话,吕寅便也觉得妥当不过,也就再无其他推脱的话语,只答应道:“殿下既然都这么说了,下官自当从命。那就有劳殿下给下官写一封书信了。只要那罗总督愿意给我粮食,等下官忙完修河一事,自会亲自到京城去,给殿下答谢。”说毕,重重地跪下地,深深一叩,以示敬意。
怡风连忙扶起吕寅,道:“大人严重了,这是本王分内之事,不足挂齿。大人如此为民奔走,不舍昼夜。这是在给本王分忧,给陛下分忧,原是我该感谢大人才是,哪里能够让大人给本王行如此大礼呢?快快起来。”
吕寅起来后,裴乂早就取来笔墨纸砚,等着给怡风修书一封。怡风接过,正想下笔,此时裴乂在他耳边轻声说道:“殿下,顺便提一下你已到垵州一事。”
怡风不解其意,问:“这是为何?”
裴乂回道:“你不提,他又怎么会到垵州去呢?”
怡风瞬间悟到其意:“你是说,他根本没有去垵州?”
裴乂自信回道:“他肯定不在。殿下,写吧。”
怡风执笔沾墨,写道:“苏安漕司罗裁德亲启,本王至长江外道,玉林山内,偶遇吕卿,千里驱驰,一路风尘,奔赴垵州。问而知之,汴城粮食紧缺,急需五谷万石,种子千百,汴城五十万百姓性命皆寄于此,千万央求,愿祈慷慨解囊,以解燃眉之急,救济百姓于危难间。吾闻苏江地大物博,资肴丰盛,盼卿垂赊一二,如若肯借,必为尔上奏,以表隆恩。诸荷优通,再表谢忱。越王上。”怡风写罢,又从衣袖内取出自己的印章,在纸上落款处盖上“九德”二字。随后把它交与裴乂。
裴乂接过,快速地默念检查了一遍,无误,便把信拿着吹了两下,等墨迹晾干,折叠起来装进信封递与吕寅。吕寅再三道谢不迭,众人客套几句,便让他赶紧上马去往苏江,莫要再耽搁了时间方好。吕寅亦不再多言,翻身上马,带着众兵,疾驰而去。
“这封信真的能让罗总督借粮吗?”怡风不禁好奇,问道。
裴乂回答道:“殿下放心吧,罗仲虽然会找各种借口推辞,也不会立马开库放粮,但是最后总是会一点不差地给吕大人送去的。”
“你就这么有信心?”
裴乂又答:“我虽愚笨,但是看人总有个八九十的。我爹身前与罗仲极为交好,我也算是他半个闺女吧,对于他总是比殿下了解得更多一点。所以,这点信心还是有的。”
怡风得了此承诺,心里却还是不太放心,还想再问多两句,没来得及开口,又听裴乂说道:“殿下若是不相信,不妨派两个亲兵偷偷跟着去。”
怡风怕她多想,便回:“不必了,我相信你。”谁知,裴乂却又说道:“殿下虽然相信我,但是还是要以防万一的好。罗仲为人机谨,怕他不相信这书信是真的,倒是耽误了正事。殿下亲兵跟了去,若是他见了信立即借粮倒好了,若是各种借口不给,也可以从旁协助吕大人一二不是?”
怡风一听,觉得她说得甚是在理,也难为她想得这么周全。立即唤来两个侍卫,让他们尾随吕寅跟了过去。两个侍卫领命,立即上马,追赶着吕寅刚刚离开的方向而去。
经过此事,怡风又对裴乂有了大大的改观。从前虽然知道她这个人是极聪慧的,可是爱玩爱闹了一些。如今看来,在大事上,她也是一点都不马虎的,若是个男子,跟在身边倒是一个极好的帮手,有什么事情跟她商量着,必有好的法子。可惜了是个女子,只能藏于闺阁中,做些女红针线的活。正想得入迷,裴乂在一旁,又轻声道:“那殿下,现在咱们也赶紧赶路吧,早点到垵州去,早点了解那里的情况,也好早点治病救人不是?”
怡风回过神来,道:“嗯,那我们现在继续走。”对裴乂说毕,又向众人道:“出发。”
裴乂重新坐回车轿里,却看到车轿里有一木盒子,里面盛着一碗药。她便知道是苏大夫放在那里的。也突然想起,方才他对她说的那句话,凡是都是有个缘故的,自己的病虽然耽搁了几天的路程,但是说不定也能救到更多的人。经此一事,想来他说得确实不错。这大概也是古人常说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