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例要在后殿写上一幅字,再召来文臣们评议欣赏。 可想而知,文臣们应召看字之时,对皇帝的书法自然是极口称赞,不敢说一句不是。 毕竟人人都爱听好话,连天子也不例外。 当然,从前敢扫皇帝兴致的人也不是没有。 万历初年,明神宗在闲暇之余爱好书法,时常勤加练习,渐渐地还真练就了一手好字。 在众人的交口称赞中,明神宗隔三差五地就当众表演一遍写字,不但时常喊张居正来看他写字,还经常将所写大字赐给几位阁老以及给他讲课的讲官。 到了后来,连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堂上掌印官也能获得明神宗的赐字,可以想见,官员们得赏之后,自然是千恩万谢,对着明神宗的书法赞不绝口。 万历二年的年底,明神宗又把张居正一个人叫到暖阁前看他写字,那一回,他兴致勃勃地写下了“弼予一人,永保天命”八个大字送给了张居正。 这回张居正终于忍不下去了,到了第二天讲读时,张居正语重心长地劝谏明神宗不可在写字一事上殚精费神。 认为“君德之大,不在于技艺之间”,又道“六朝梁元帝、陈后主、隋炀帝、宋徽宗、宁宗皆能文章、善画,然皆无救于乱亡”。 明神宗当时表面上乖乖接受了张居正的批评,只是从此之后,明神宗便再也不喊张居正来看他写字了。 且直到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之前,明神宗也再没有给大臣赐过字。 鉴于张居正身后被抄家削籍的悲惨下场,文臣们伺候起皇帝的笔墨来便是更加得战战兢兢。 所以朱由校下笔时倒没有什么“害怕自己写不好”的压力,相反,他倒很感慨有“看字”这一环节的存在。 朱由校心想,幸亏明熹宗还没有懒到连现成的好话都不耐烦听了,否则“明熹宗是文盲”的谣言恐怕早在天启年间就甚嚣尘上了。 写完字搁下笔,朱由校又在宦官的前呼后拥下回到了川堂,再重新将前殿的儒臣召进堂内。 字是写在一幅泥金彩笺上,彩笺被两个宦官拿在手里,横着展开在众人眼前。 所谓“泥金笺”,即以宣纸作底本,再泥上金箔而制成的金纸。 而宫中所用的上品泥金笺,本就纸质光滑,工艺精湛,配以焦墨下笔,则点之如漆,墨干之后,色亮湛湛,教人一见,便觉华贵无比。 诸臣奉旨上前赏字,个个忙不迭地连声赞好,人人一口一个“笔力遒劲”、“体格庄严”、“鸾翔凤翥”,直把朱由校夸得不好意思起来。 启明趴在朱由校肩上,看着泥金笺上“绳愆纠谬”的那四个大字,啧啧感叹道,「咳,别说,宿主,你这字写得还真有点儿意思啊。」 「看不出来啊,原来你书法水平还挺高,我先前见你一直让王体乾读奏疏,也从不亲自批红,还以为你没能继承原主在书法方面的记忆,所以写出来的字见不得人呢。」 朱由校笑道,「我以前演过一部由男频网文改编的 ip剧,其中有一场戏,是男主角要亲自在墙壁上用毛笔题诗。」 「那个镜头真的非常非常帅,虽然我本人已经很帅了,但是那部剧后来一播出啊,这场戏就成为各路自媒体盘点古装美男,各大 up主剪辑古风短视频时的必备素材了——大概就帅到这个程度罢。」 「当时拍摄的时候,我是毫无疑问的男主,因为我是顶流嘛,不过导演呢,是一个很有艺术追求的大导,他为了追求更好的效果,就跟我商量着要不要找一个‘手替’来写那首诗,让我在镜头里就摆个差不多的姿势就行了。」 「结果没想到啊,同剧组的一个靠他爹才能拿到资源的丑二代知道了这件事后,买了一堆营销号,添油加醋地黑我没文化,写个书法还要手替。」 「于是我一气之下,坚决取消了‘手替’,让导演把那个镜头排到了最后一场戏,然后我私底下另外花钱请了书法老师来跟组,狂练了好几个月的书法。」 「最后杀青前出来的那个效果,连宣发见了都想拨出营销费用给我热搜,可把那个黑我的丑二代气得不轻,其实那个丑二代自己才最没文化,他连高中都没考上,还天天上综艺装通透装有内涵。」 「靠他那个丑爹从没背景但长得好看的小演员手里抢了点儿角色,就以为观众真心喜欢看他那张丑脸,营销了几次‘整容般的演技’,就以为自己真能媲美影帝,真是笑掉大牙了!」 「我敢说我写出来的字,绝对比明熹宗本尊写得还好看,明熹宗天天被人这么捧着,那一点儿自知之明早就被消磨光了。」 「我就不一样了,我一定是要很努力,努力到让我的成就超过我那张帅脸,才能勉强不被认为是‘九漏鱼’的。」 启明没料到自己随意的几句感慨竟然能勾出朱由校的这一大车话来,连忙把话题带回正轨,「……虽然宿主你写得是很好,但是这一看就不是明熹宗的字啊,你就不怕这些人精事后起疑吗?」 朱由校朝启明『呵呵』一笑,接着上前一步,朝正在赏字的文臣们开口道,“其实论及草书,朕远不及诸卿。” “譬如朕先前见钱龙锡所书北宋杨朴之《七夕》,便端的是恣意隽爽、刚劲畅达,今日方才临时起意,临摹一二,不知诸卿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