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止满清入关,也没有能力彻底改变封建王朝的体制,这个所谓的‘在野党’,在顺治九年就被清廷正式取缔了。」 「因此一般后人都认为,复社实质上代表的是明末江南地主阶级及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政治需求,其自身并没有能力在明末乱局之中实现宪政改革。」 「如果宿主你的目标是搞真宪政,那你就不能让‘东林七贤’的后人都投入到这个徒有其表的社团中去。」 「而复社之所以能在崇祯年间拥有这样大的影响力,追根溯源,就是从周顺昌被捕开始,张溥利用‘开读之变’和阉党的倒台为复社积累了名望,使得天下士子纷纷登名社录,争入其门。」 「因此宿主你如果要保住‘东林七贤’,你就必须阻止‘开读之变’,不过关键问题在于,以魏忠贤这般赶尽杀绝的手段和态度来看,他是不会轻易甘心宿主你将李实的这封弹劾奏章置之不理的。」 「明末的党争是十分残酷的政治斗争,不死人是不可能的,在魏忠贤眼里,他跟东林党已经处于一个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阶段了,如果宿主你想为东林七贤脱罪,恐怕会适得其反。」 朱由校扬起了嘴角,用意念对着启明轻笑道,「那我就来个先发制人。」 启明揪了揪自己的双丸子头,偏着小脑袋问道,「宿主你想怎么做?」 朱由校停下了手中的活计,将凿斧重重一搁,倏然转身,朝王体乾伸出了手,“朕听着,这奏疏中的语气,怎么也不像是李实说出来的话啊,你把这揭帖拿来给朕细瞧瞧。” 王体乾蓦地一怔,下意识地便朝魏忠贤望去。 不料他刚一移开视线,皇帝便又冷冷地道,“王体乾,朕一个大活人好端端地立在这儿,你无缘无故得往哪儿看呐?” 王体乾赶忙应了一声,拾起那本奏疏,走到皇帝跟前重新跪下,恭恭敬敬地双手奉上,“奴婢方才是怕自己念错了字儿才东张西望的,并不是有意……” 朱由校伸出一根手指,制止了王体乾的辩白。 他的目光正落在疏尾的那一方九叠篆文的关防上。 大明除了皇帝使用的玺、宝之外,中央和地方的各个行政衙门都依照规定发给官印。 大明的官印分为印、条记、关防三类,从九品以上衙门使用印,未入流衙门使用条记,非正式编制的临时性差遣官员使用关防。 关防始于“空印案”后,当时每年地方都需派人至户部报告财政收支帐目,所有帐目必须和户部审核后完全相符方能结算。 若其中有任何一项不符就必须驳回重新造册,且须再盖上原地方机关大印才算完成。 因当时交通并不发达,钱粮在运输过程中会有损耗,从运送伊始到户部接收时的数字一定不会相符。 在路上到底损耗了多少,官员们无法事先预知,只有到了户部将要申报之时才能知道其中的差额。 由于从地方到中央往来路途遥远,如果需要发回重造,势必耽误相当多的时间,因此前往户部审核的官员都备有事先盖过印信的空白书册以备使用。 这原本是从元朝既有的习惯性做法,也从未被明令禁止过。 不料,朱元璋获知此事后竟大为震怒,认为这是官员相互勾结的欺君重罪,因而下令处罚所有相关官员。 自此之后,朱元璋为防止群臣预印空白纸作弊,便下旨改用半印,以便拼合验对。 因此大明关防原为长方形之半印勘合,铜质直钮,阔一寸九分五厘,厚三分,其形制与正式官员所用的正印截然不同。 印信随官员品级而大小各异,其所针对的主要是有等级差异的职官,而关防模制大小并无分别,相臣行边皆与部属无异,其所针对的的主要是事,而非官。 官有品类,而事无等差,这就是关防的意义所在。 到了晚明,由于总督、巡抚这类临时差遣性质官员数量的增多,关防之地位日渐与印信趋于同一,它的半印核对的功能慢慢消失了,篆文也以九叠为主。 九叠篆文,又称“上方大篆”,是一种以小篆为基础的,流行于宋代的“国朝官印”字体,因其有防伪功能,主要被用于印章镌刻。 这种字体的最大特点,是为“曲屈平满”,其笔画反复折叠,盘旋屈曲,点画皆有纵横两个方向,填满空白部分,求得均匀。 每一个字的折叠多少,则视笔画繁简而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之分。 之所以被一律称为“九叠”,则是因“九是数之终,言其多也”,又因“乾元用九,天下治也”,九叠篆柔屈盘缠,字之至柔,体现以君道之阳刚驭臣下之阴柔,所以天下大治。 明代印制,官印叠数多寡与官职高低无关,除了监察御史为了与其他官印区别,显示其身份特殊,而选用八叠篆印之外,其余官员一律都使用九叠篆印。 因此从理论上来讲,李实奏疏上的这方关防印并不应该有什么异样。 宦官出宫办差,其使用的关防自然是宫里赐给他的,且关防的校验功能已经再不起作用了,即使朱由校想找茬,也该是根本挑不出错儿来才对。 却不想,皇帝盯着奏疏上的这方关防朱印皱眉沉思了片刻之后,忽而启口道,“这封奏疏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