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历史军事>李自成:重整河山复大顺> 第九四章 改革税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四章 改革税制(1 / 1)

王长顺和曹龙泉退出御书房,田见秀说道:“军情部职责特殊,曹龙泉的经验恐怕还嫌不足。陛下是不是再从都司监中抽调一二得力之人担任佥事,充当曹龙泉的助手?”  “这事不急,”李自成没有拒绝,但也没有同意,只是意味深长地看了田见秀一眼,说道:“倒是其他三部的官员,应该尽快物色才好。”  田见秀只是那么一说,试探的意思更强于真心实意,见皇帝不接招,也不坚持,不动声色道:“若在三四天前,各部的情况与军情部也差不多,只能找些都尉提拔一下,充任同点检,可是如今湘北诸部即将抵达长沙,夔东诸部也都有了消息,不久也会与老营会合,人选不再是个难题。”  “具体说说。”  “刘希尧可任军机部提督,高一功可任军需部点检,吴汝义可任军备部点检。”  刘希尧本为“革左五营”之一,不是李自成的嫡系,虽然他作战经验丰富,又是正三品左营副制将军,但却并不十分受信任,鲜有独立统兵作战的机会,让他担任军机部提督,既能利用他的经验,又能让他不再带兵,而且也算进入中枢受到了重用,不至于让他产生太过强烈的抵触,是个不错的安排。  高一功则是高桂英的弟弟,曾为老营总管,协助高桂英打理后勤事务,对粮草被服这一块堪称内行,虽然只是个正五品威武将军,但提拔一下,让他以果毅将军的军阶担任军需部点检,也算顺理成章,并非任人唯亲。  至于吴汝义,他本就是帅标正四品后果毅将军,担任军备部点检名正言顺,虽然他并不擅长甲械车炮的制造,但军备部也不是这些装备的制造部门,而是负责装备的发展、管理和保障,任何一个久经战阵的将领都有这方面的经验,选择吴汝义,固然有他与田见秀过从较密的原因,但也不算什么过分的事。  李自成扭头看了看旁边的多宝格,那上面摆着一座铜镀金亭式西洋钟,指针已经到了九点三刻,离顾君恩等人见驾的时间还有十五分钟,于是不再废话,点头同意道:“人挑得不错。可以找个合适的时机先跟他们透透风,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如果没什么异议,便就这样定下来吧。”  “臣遵旨。”  田见秀也有很多事情要忙,见皇帝再无他事,便告退出来,见到顾君恩和户部侍郎张士政带着一个不认识的人正在外面等候,又简单寒暄了几句,便匆匆告辞离去了。  **********  秦喜通禀之后,顾君恩、张士政、欧阳阙如走进御书房,行礼如仪。  “免礼,”李自成开门见山,问道:“顾卿,昨日与是知(欧阳阙如字)谈得可好?”  “回陛下,”顾君恩答道:“欧阳阙如昨日见臣,建议改革税制,臣与张部堂听后,都认为便民宜行。”  说着,他转向欧阳阙如,说道:“是知,把你的建议给陛下具体说说吧?”  欧阳阙如点了点头,向上拱手道:“根据昨天陛下的面授机宜,再加上阙如历年来的思考,阙如建议:我朝税制,应当取消过税和丁税,废除路引,以鼓励工商业为导向,将以往的苛捐杂税合并为田税、矿税、盐税、酒税、宅基税、屠宰税、营业税、契税、关税等九种,重新厘定税目和税率,俱由户部税课司统一征收。”  “哦,”李自成简单应了一声,并不表态,却向顾君恩问道:“顾卿和张卿既然认为便民宜行,那么打算如何施行?”  顾君恩没料到皇帝什么都不说就问如何施行,急忙答道:“臣等有意任命欧阳阙如为税课司员外郎,专管诸税改革。是否妥当,还请陛下圣裁。”  这有什么妥当不妥当的?难道换了别人能弄得明白吗?李自成点头说道:“此议甚合朕心,可以照此办理,只是税种应该再增加几个。”  “请陛下明示。”  “消费税、利得税、城建税,先增加这三种吧。”  顾君恩、张士政、欧阳阙如面面相觑,这三个税种是什么意思,他们都是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  李自成见状笑道:“朕给你们解释一下吧。消费税是针对某些特殊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课税,朕暂时想到的有烟酒糖茶、金银珠宝、绫罗绸缎、车船马轿;利得税是对经营所得的纯利课税,可以设置一个免征额,超过免征额的部分要按累进税率纳税。”  张士政点头说道:“这两个税种都是损有余、补不足的意思。”  “没错,”李自成说道:“但是,你们一定要注意,确定税率千万要合理,甚至宁肯低点也不要过高。如果过高,造成商品价格高企或者经营者获利微薄,那谁还会消费或者开买卖?反而不美。”  “过犹不及,陛下说得是,”张士政又点了点头,问道:“那么城建税呢?”  “道路、桥梁、沟渠、望火楼(消防瞭望塔)、短长亭等等公用设施,其维护和修缮的费用都从这个税里出。”  这些费用官府一般不管,就算管,也只是牵个头,象征性地拨点银子,主要还得靠百姓募集或者义民捐献,所以资金往往难以及时到位,总会导致公用设施年久失修,不堪使用。  张士政笑道:“虽然有点改自愿为强制的意思,但却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算善政。”  顾君恩也笑道:“长沙城里的道路,一到下雨便泥泞难行,排水沟也是脏土(垃圾)堆积,臭气熏天,更不要说有些桥梁已成危桥,城南短亭早已倾塌了。虽然百姓们都已习惯,但此情此景却毫无新朝气象,睹之不免令人沮丧,这下可有办法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