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事后续如何海珠不清楚,她次日一早收拾了家当先撑船把冬珠风平和老龟送去了码头,有齐阿奶在码头看着,她、齐老三和郑海顺又撑船回来接第二波。 门上落了锁,撑船前海珠回头看了一眼。 “舍不得啊?”沈二嫂问。 “是有点舍不得。”村里民风好,族人友善,若不是有危险,海珠不愿意搬走。搬离了宗族,去了外面可没有事事忍让你的人了。 住在海边以出海打渔为生的宗族尤为团结,除非涉及生死,口头矛盾都不会往心里去,因为出了海,命除了握在自己手里,还握在同伴手里,不定哪一会儿就需要对方施援手,若是结仇那就是害自己的命。源于这个原因,村里平时挺和谐,吵架打架的几乎没有,可能刚吵起来,族里的人就出面调停了。 对内团结,对外一致,她要是搬出去了,日后跟其他人有矛盾,她就是一对多。 “年后还回来的。”沈二嫂劝慰,她转移话题问:“你怎么还要把海龟带走?放回海里不就行了。” “那等我明年回来就找不到它了,我出海的时候它都是跟我一起给我放哨的。”拐出河道,海珠升起船帆,不用划船了她收起船橹坐在船舱里,说:“老龟也是我家的一份子了。” 沈淮觉得这姑娘挺有意思,有时候成熟有时候又显得天真,跟小六有点像,脑子里成天琢磨的跟常人不同,这种人的日子不会无聊。 齐老三的船走在最后,他坐船舱里跟他二哥说:“以后我们就跟着大侄女混了。” “那你可要听她的话。”齐二叔笑。 齐老三瞅他一眼,这说的像话吗?他是长辈啊。 三艘船在码头靠岸,郑海顺下船帮忙把齐老二扶到齐老三背上,他跟海珠去存船。 码头上的驻军也负责看守停泊的船只,一天十文钱,海珠交了一个月的船费,郑海顺也跟着交一个月的。 “一起出去再一起回来。”他说。 “郑叔,你有没有考虑过换个地方住?”海珠问。 郑海顺笑了,“不考虑,怎么?你想搬走?” 商船来了,海珠摇了下头,“走,排队上船。” 至于大几十斤的老龟则由两个男人抬上去,检查户籍的守卫木着脸看他们动作。 有沈淮在,船上的管事给他们安排了三间住舱,一路不受寒,说说笑笑半天就过去了。 在船上的时候海珠已经跟沈淮说好了出去租房住的事,下船了他就派人出去打听,不消半个时辰就租了两间相邻的小院,就在沈家的后一条街上,不愁安全问题。 海珠把行李放进去,喊了魏金花带着齐老三出去买日常用的东西,房子里有锅有灶没柴,柴要买,油盐酱醋少不了,花椒胡椒八角桂皮之类炖肉的香料也要买。海珠带来的东西少,买的东西就多,进了馆陶铺像是进货的,吃饭的碗、炒菜的盘、盛汤的钵,炖肉的罐,紧着可心意地买。齐老三拉都 拉不住。 “我们就住一个月,对付对付就行了。” 齐老三挎着大竹筐跟在后面劝,“木盆买这么多做什么?人一个龟一个不就够了?” “洗菜的、洗脸的洗脚的、洗澡的、龟泡澡的。”海珠购物欲上来了,可劲地买。 “洗脸洗脚的两个就够用了。” 海珠不听他的,七个人哎。 买了一堆的东西,付了银子拿不回去,海珠还去码头雇了个挑夫把东西送回去。然后把啰嗦嘴齐老三打发了,她自己在街上逛。 至于魏金花,她看海珠掏银子肉疼,早走了。 受渔村被屠村的影响,有关系有钱的都搬来永宁保命,又加上快过年了,街上格外热闹,叫卖的小贩笑得嘴都歪了。 海珠从渔市逛到长街,割二斤肉,买十斤米五斤面,挑新鲜出炉的鲜花饼买一炉,回去了领着冬珠和风平去沈家拜访。 “你这丫头,来就来了还带什么东西,鲜花饼家里的厨娘就会做,下次可别糟践钱了,你攒点钱多难。”沈母拉着海珠的手上下打量,她对这个救了她儿子还格外知进退的丫头很是喜欢,“长胖了,也长高了,看来没亏待自己,我就担心你心里存的事太多,把人压垮了。” “我可不会亏待自己,伯娘您放心。之前打算年前来给您拜年的,谁知道出了这档子事,还劳二哥二嫂专门跑一趟。”海珠诚恳地说:“知道你们还惦记着我们兄妹三个,我心里可感动了,不让我提点东西,我可迈不开腿跨进门。” 话说得是真是假,是不是出自真心,沈母分辨得出,她笑着拍拍海珠的手,说:“以后多来家里玩,我家孩子多,让她们带着你们出去玩。” 海珠捡着有趣的事说给她听,待天色近晚,她提出要离开,“改天我带我的老伙计一起过来玩,也给您看看它。” “行,你家还有人在等着,就不留你们吃饭了。” 海牵着冬珠和风平出了沈家,走远了她揉揉腮帮子,一个时辰把十天的笑都用完了。 齐阿奶在家做好了饭,她用不惯铁锅,肉丝切细炒糊了,粥煮稠了,冬珠和风平的嘴养刁了,一碗饭没吃完就说吃饱了。 海珠也不勉强自己,吃不进去就不吃了,“我们在沈家吃的零嘴多,都不饿。” “海珠?”郑海顺在门外叫门,“是我,开下门。” 他是来找齐老三的,商量着要找个活儿赚点钱,不求多的,能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