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宫里姐弟俩的谈话无人可知,可近日朝野上下,乃至整个京城勋贵却都处于低迷状态。
眼见着一日日的过去了,关雎宫里却没有任何的动静,圣上与上皇两位的脸色已经是不加掩饰的黑沉了,宫廷内外愈发的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小心招了那两位的眼,生来祸事。
而在这个节骨眼上,大皇子端王被罚俸一年,闭门思过一个月,以及皇二子瑞王被革去所有职务,圈禁在府里的消息,便如同一道惊雷砸在了众人心头。
这个时间,这道旨意,想想还躺在关雎宫里生死不明的永宁王,哪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只是,端王就不说了,这不痛不痒的一道旨意,一看就是警告,没什么实质性的惩罚。换句话说,就是永宁王出事跟他没多大干系。
可是瑞王,真就这么容易被扳倒了?不说他身后有着出身清流世家的生母沈氏一族的支撑,就单是皇后一党的帮衬,也不会就这样轻易的被圈禁了吧?
毕竟,皇后娘娘出身理国公府,乃是开国八大国公之一啊,背后牵扯了无数的老牌勋贵,陛下就算是再疼爱幼子,也不会这样不顾全大局吧?
可就是这种不可能居然真正的发生了,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的落下了帷幕,让无数暗中参与夺嫡的家族目瞪口呆的同时又惶惶不安,生怕事情败露牵扯到自家。
一时间,京城各个府邸之间隐秘的互动了起来,一封封密信以京城为中心,迅速的飞往全国各地。不管昔日是何关系,只要如今能给些消息,多大的矛盾都能化解的开。
唯有永宁王出事那日,下朝后便被下了封口令,身边又一直有人监视的众官员们心中一突,这,怕是林氏动手施压了吧。
毕竟本朝上下,论起书香门第,清流世家,谁又能及得上林家呢。沈氏是不差,但在姑苏林氏面前,还是不成气候的,真算不了什么。
至于皇后身后站着的一众勋贵世家们,早些年就已经开始走下坡了,如今只是空有个名头罢了,不过是仗着上皇顾念着旧情,才得以维持表面的风光。
可多少人都忘了,林氏不仅是书香门第,也是本朝开朝便封侯的勋贵世家啊。上皇是顾念旧情不错,可这顾得,可不只是一家呢。
毕竟论起旧情来,谁又能比得过那早早过世的林家老侯爷呢。那位和太上皇可才真是打小一起长大,一起在上书房里被打手板的旧情啊。
更何况,就算过去了多年,也没有谁能够忘记那位元懿皇贵妃啊。
当年不过是感叹一句今上用情颇深,如今得知了那位皇贵妃的身份,这般看来,可不是一句用情颇深能简单概括的啊。
毕竟他们之间有人虽然很老了,但是也没到糊涂的记不得事情的地步。当年那位是和谁一起出入宫廷,打马京城过的,他们还是记得一清二楚的。这般想来,忠顺王的性情大变以及和今上之间不冷不热的氛围,也都是有迹可循的啊。
不少人摇头一叹的同时,又念起了姑苏林氏。
这林氏族人虽然不多,入仕的更是少的可怜,但却无一个庸碌人物。这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的,可这真的发作起来了,这结果,还真是令人惊讶的紧啊。
不提多少知情人的感叹,以及不着痕迹的调查林家是怎么运作把二皇子拉下的马。时间倒回徒琛出事后的两日。
林如海忧虑重重,满心担忧着关雎宫内情势危急的外甥,与陪同的女儿和侄女,不曾记得给林氏诸人递些消息。可他忘了却不代表着林家其他人能忍着。
这不,林深快马加鞭传回的一封信,将远在姑苏的林氏诸位族老气了个倒仰。
“欺人太甚,欺人太甚!”
默默的垂着头数着脚底下的碎片,林氏各个支系近年来除了祭祖之外,难得一见的在姑苏聚集了。此时正老老实实的待在一起听着几位族老的碎碎念。
“不行,海哥现在只顾着三个孩子了,老六一个人在京城怕是撑不住,你们都给我收拾行囊去,都赶紧的去京城。”
“不知道的还以为我林家没人了呢,这都要欺负到家门口了。”
“这么多年没回京城,还真把我林家忘了啊。马上去收拾,这次我也过去,老夫倒要看看,他们究竟想做些什么!”
“四伯父!”
“四叔父!”
“四爷爷!”
这下子才是真的惊了个人仰马翻,林家仅剩的这几位族老可是族中重点保护的对象啊,重要性不言而喻,万一要是出了个什么差错,哭都没地方哭去。
“行了,这趟京城我是去定了,谁拦都没用。一旦阿琛有个三长两短,就算是舍了这条老命,我也要跟他姓徒的没完!”
本朝自开国以来,满打满算也不过是历经了五代,而林氏在本朝之前便已经是传承数代的世家了。因为子嗣不多和刻意藏拙,林氏表面上看去倒是没太大的作为,但自家到底有多少的家底,林家诸人还是清清楚楚的。是以,这位四族老的话硬气得很,底气十足。
他还真就不怕和谁对上,就算是皇家,那也是他们对不起林家在先。只要他们姑苏林氏没做什么谋逆叛国的杀头大罪,就是真起冲突了他也不怕什么。真撕破脸了,谁能先弄死谁还不一定呢。
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身为小辈的林家诸子哪还能说些什么反驳的话来。更何况,他们自己心里又何尝不是憋着股气,此时有了名头,焉能不出手。
这天下,分分合合,朝代更替变换就从来没有停过,林家能在几次改朝换代中安然无恙,真的靠的只是运气吗?不可能!
随着皇权的集中,世家早已经不是数百上千年前那些说一不二的世家了,为了保住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