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过和郭芙,几乎全是杨过主动去招惹郭芙,书中快结尾处,在千军万马之中,
小龙女和郭襄都在杨过身边,三人并肩骑马站在一个小土丘上,杨过又马上注意到耶律齐被围,郭芙着急想救救不了。
这种时候,杨过依然不忘跟郭芙斗气:
【杨过叫道:“郭大姑娘,你向我磕三个响头,我便去救你丈夫出来。”
依着郭芙平素骄纵的性儿,别说磕头,宁可死了,也不肯在嘴上向杨过服输,但这时见丈夫命在须臾,更不迟疑,纵马上了小丘,翻身下马,双膝跪倒,便磕下头去。】
你看影视剧敢按原著这么拍吗?都给改成郭芙主动向杨过求救,杨过才让她磕头。
郭芙一旦向杨过服软低头,杨过的姿态马上就低到了尘埃里。
【杨过吃了一惊,急忙跪下磕头还礼,扶起郭芙,深悔自己出言轻薄,忙道:“是我的不是,真对不起了!我胡说八道,你别当真。耶律兄和我是生死之交,焉有不救之理?”】
杨过救了耶律齐以后,【郭芙走到杨过身前,盈盈下拜,道:“杨大哥,我一生对你不住,但你大仁大义,以德报怨,救了……”说到此处,声音竟自哽咽了。】
一直意难平的杨过,到此时才终于心满意足了,他紧接着说出的话,出乎于郭芙意料之外,也出乎读者意料之外,令郭芙一呆,这才有了电光石火的省悟,终于明白了自己真正的心意。
【杨过急忙还礼,说道:“芙妹,咱俩一起长大,虽然常闹别扭,其实情若兄妹。只要你此后不再讨厌我、恨我,我就心满意足了。”
郭芙一呆,儿时的种种往事,剎时之间如电光石火般在心头一闪而过:……】
杨过、小龙女和郭芙、耶律齐之间,可以说也是“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郭芙如此,杨过何尝不是如此。
黄药师和杨过都是表演型人格,黄药师听说杨过要娶自己师傅为妻,连声称好。为什么呢?
【我听说你武功不坏,心肠也热,行事却也邪得可以。又听说你想娶你师父为妻,是不是?”杨过道:“正是,老前辈,人人都不许我,但我宁可千死万死,也要娶她。”
黄药师听他这几句话说得斩钉截铁,怔怔的望了他一阵,突然抬起头来,仰天大笑,只震得屋顶的茅草簌簌乱抖。】
后来黄药师给杨过出主意,让他不认小龙女为师,认自己为师,杨过偏不,黄药师称赞杨过比自己又高出一筹。
看了新修版作者将暗线挑明才知道,原来黄药师喜欢上了自己徒弟梅超风,却不敢承认。自己去外面娶了黄蓉的妈冯蘅回来,却始终难以忘情梅超风。
蘅为蘅芜苑之蘅,意指冯蘅就是与黄老邪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的薛宝钗。
冯蘅为了帮黄药师实现心愿,默写九阴真经,心力衰竭而死,他十分愧疚,做出一幅情圣的样子,造了一艘花船,要为妻子殉情,却从来没有实现。
【杨过一怔道:“为什么?”
黄药师笑道:“你先不认小龙女为师,再娶她为妻,岂非名正言顺?”
杨过道:“这法儿倒好。可是师徒不许结为夫妻,却是谁定下的规矩?我偏要她既做我师父,又做我妻子。”】
黄药师鼓掌笑道:“好啊!你这么想,可又比我高出一筹。”】
黄药师自己爱自己徒弟,为了自己的面子,违心的不承认,他以为杨过高于自己,殊不知杨过本与师傅没有男女之爱,却为了恩义,为了反礼法,偏要认自己与小龙女相爱。两个人其实同样不愿意面对自己本心,一样的可悲。
偏这两个人都以邪自称,自以为与众不同,孤高傲世,真是讽刺,怪不得二人引对方为知己,惺惺相惜。事实上人最难战胜的不是别人的偏见,而是自己。
金庸在一九七六年的后记中写:
【“神雕”企图通过杨过这个角色,抒写世间礼法习俗对人心灵和行为的拘束。礼法习俗都是暂时性的,但当其存在之时,却有巨大的社会力量。
师生不能结婚的观念,在现代人心目中当然根本不存在,然而在郭靖、杨过时代却是天经地义。然则我们今日认为天经地义的许许多多规矩习俗,数百年后是不是也大有可能被人认为毫无意义呢?】
其实就是在提示读者,杨龙之间在当时就是母子恋,不能用时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之间的关系。
宋时人们如何看待他们之间的感情呢?书中说:
【宋人最重礼法,师徒间尊卑伦常,看得与君臣、父子一般,万万逆乱不得。所谓“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师即是父,是以“师父”二字连称,师娶其徒,等于是父女□□、□□一般,当时之人连想也不敢想。】
在当时人的眼里,杨龙就是□□,所以一直到书末,黄蓉一直叫小龙女妹子,程英称小龙女为前辈。
关于杨龙间恋母情结的描写,书中还有一处提示,杨龙在雪地遇到一灯法师时,曾受到一灯的点拨:
【杨过听到这里,猛地想起:“郭伯母给我取名一个‘过’字,表字‘改之’,说是‘知过能改,善莫大焉’的意思。难道这位老和尚是圣僧,今日是来点化我吗?”】
这里等于提示读者,一灯此处的话,并非针对慈恩,而是来点化杨龙的,一灯讲的这个故事,是关于母鹿与鹿子的故事,跟慈恩并无关系,反而正契合杨过和小龙女的现状。
【我说个‘佛说鹿母经’的故事给你听听。”
只听白眉僧道:“从前有一只母鹿,生了两只小鹿,母鹿不慎为猎人所捕,猎人便欲杀却。
母鹿叩头求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