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那小姑娘手里的是什么?”
“回少东家,小的也不知道,那玩意儿大小如茶豆,但是形状略方,颜色微黄,听那姑娘说好像叫玉米?”
“玉米?”楚引钰眼力极好,刚刚在楼上就看到了那姑娘手里的东西,跟他一年前在西漠国见到的一种作物很是相似,那种作物西漠称之为黄谷,也是刚刚才开始试种,照理说不会那么早传入大夏境内。
现在大夏朝和西漠国的局势紧张,没有特殊的通行令,两国百姓是无法来往的,这突然出现的黄谷背后说不定暗藏着什么秘密。
望着那小姑娘离开的方向,楚引钰心中暗暗思索着。
姜满缘快步往回走,要是哥哥们先她到了面摊子肯定着急。
幸好她先到了。刚停下脚步喘了几口气,不远处姜大郎就在唤她。
“小妹!”
她小跑过去,发现两人手上都空空的,看来卖东西十分顺利。
“小妹,你猜我们卖了多少钱?”姜三郎激动难抑得想要把好消息分享给她听。
她亦好奇,把耳朵伸到姜三郎嘴边:“悄悄告诉我。”
“灵芝四十两,野猪肉加野猪皮卖了十二两。”
“这么多?”
“两样东西都比预想的多卖了一点,咱们采的灵芝成色好,猪皮剥得完整,人家给价就高些。”
姜大郎比姜三郎沉稳许多,面带笑意地解释了两句。他心里此时前所未有的轻松,自从爹战死后,他们家的情况一天不如一天。他作为大哥心里着急,却又没能力给家里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只有拼命的干农活,把家里几亩田伺候好。
现在手里有了几十两银子,三弟娶媳妇的事,四弟明年的束脩以及小妹的嫁妆就都有着落了。
有了银子在身,姜大郎和姜三郎决定去买点米面回家,最后在姜满缘的坚持下,他们买了十斤精米,五十斤糙米,五十斤粟米,二十斤粗面。
精米三十文一斤,糙米二十文一斤,粟米十五文一斤,粗面二十文一斤,买这些东西一共花了二两银又四百五十文。
“上回我来买粮糙米只要十二文一斤,粟米只要十文一斤,今天竟然涨了这么多!”
姜三郎有些心疼银子。
“连年大旱,听说西北一带早已经颗粒无收,要不是朝廷还压着粮价,价格还能更高。”
姜大郎说到这儿就摇了摇头。
“大哥你常年在家,对时事还挺关心的嘛。”
姜满缘打趣道。
“你四哥每回回来都要跟我说上一些,大哥虽然只会种田,但是身为大夏子民关心一些国家大事也是应该的。”
姜满缘点点头,她想起来那年爹死在战场后,大哥曾经闹着要去参军,只是刚刚失丈夫的吴氏怎么可能会同意。
后来吴氏又给大哥娶了大嫂进门,大哥就再没提参军的事。
“咱们快走吧,娘还等着咱的好消息呢。”
姜三郎此时满脑子都是把有银子的事分享出去,外人他又不能说,只有盼着回去跟家里人说。
三人没走一会儿,前方围了一群人在官府的布告栏处。
“发生了什么事儿?那里怎么这么多人围着?”
姜满缘刚问完,就见姜大郎放下了米面,快步往人群中走去。
她也想去看热闹,被姜三郎止住了,“大哥看了会跟我们说的。”
姜三郎牢牢拉住了姜满缘,大哥不在他就得把小妹看好,那处围了那么多男人,他可不能让小妹过去。
姜满缘无奈,只好等着。
要说姜家几兄妹就姜四郎读过书,但是却都认得字,这是因为姜爷爷就是识字的,教几个孙子认些常见的字的水平是有的,后来姜四郎读书之后,教几个哥哥和小妹识字的任务就落到了他身上。
过了好一会儿姜大郎才从人群中出来。
“大哥,发生啥事儿了?”
姜三郎问道,姜满缘也一脸好奇。
“朝廷征兵了。”
“征兵,咋突然征兵?”
“怕是要打仗了。”
姜大郎的眉头紧皱,说这话时眼睛望着远方。
姜满缘看他样子,心里了然,大哥怕是又想参军了。
“打仗!?跟谁打?”
这两年大夏与西漠过频起争端,饶是姜满缘这个农家女也有耳闻,姜三郎还是个常年在外面做工的,居然好像全然不知的样子。
也难怪,他只知道卖力做活,做了活拿钱,拿了钱给娘,完事儿。
“我也只是猜测,先回家吧。”姜大郎没再多说。
这一趟回家他们终于坐上了牛车,虽然颠簸得很,不过比用双脚走舒服多了。
“娘,我们回来了,家里有东西吃没!?”
姜三郎刚下牛车就开始吆喝,早上出门之前他们就吃了一块饼子,现在已经过了晌午还没吃午饭,正是胃口好的年纪,早就已经饿得狠了。
“咱家哪顿饭还能有剩?你要吃就让你大嫂现做。”
吴氏也是个心急的,她忙跑出去接几人,一是半天不见她闺女想得慌,二是迫不及待想知道卖了多少钱。
“娘你来得正好,这十斤精米你提着。”
姜三郎顺手甩给吴氏一包米,吴氏没好气道:“儿子还敢使唤娘了?”
嘴上这么说,但吴氏手上的动作可没停,脸上乐呵呵的,都敢买精米了,那肯定是卖着钱了呗。
“闺女,卖了多少,快报个数给娘。”
吴氏凑到姜满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