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翌日,万里无云,是个大晴天。
徐家人难得起了个大早,各自洗漱过后便聚在一块儿用早饭,每人面前都摆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面。
白的是萝卜片儿,红的是油泼辣子,青的是蒜苗和芫荽,红的是被切成薄片的卤牛肉,刚一端上来,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直接把人的馋虫都给勾出来了,除此之外,桌上还摆着几个剥好皮放在碗中的卤蛋并好几样小菜,有用香醋和芝麻油拌的绿豆芽和萝卜丝儿,蒜泥黄瓜,还有一碟整整齐齐的卤牛肉片。
徐行之前世是西北人,吃习惯了这样的早饭,半点儿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刚要动筷,却发现除了他和母亲之外的其他人,都像是被这一餐镇住了似的,尤其是徐老爷和弟弟,愣是盯着看了好半天。
半晌,徐行安挠挠头,小声道:“大清早的……要吃这么扎实吗?”
他不说这话,徐行之都没反应过来,他们先前在京都的时候,虽然是侯府,在饮食上并不铺张浪费,更主张精细,早饭较为清淡,一般是清粥配上几屉小笼包,或是蒸饼,或是馄饨,再添上几样精致开胃的小菜。
好吃自然是好吃的,不过对徐行之来说,还是眼前的更合胃口。
“吃吧。”崔氏率先拿起筷子,自然而然地道:“既然已经回到老家了,也应该入乡随俗,你们早点习惯吧。”
真实的一家之主都发话了,其他人自是没异议,更何况牛肉面的香气还一个劲儿地往鼻子里钻,早上刚醒,正是饥肠辘辘的时候,几乎是她话音刚刚落下,徐老爷与徐行安就立马拿起筷子,吸溜了一口面。
“好香!”
小少年还腾出空夸了一句,徐老爷这样有经验的人就直接一句话不说,只顾着埋头嗦面。
徐行之见状,不由摇头失笑,随即也拿起筷子,先有条不紊地将面条与上面的辣油拌匀,这才开始吃。
崔氏与徐行吟亦是如此。
一家人的吃相虽然各不相同,但共同点便是不管是谁碗里的面,都被吃了个一干二净,徐老爷与徐行安碗里的汤甚至都快要见底了,吃完就往后一躺,靠在椅背上拍了拍略微有些鼓胀的肚皮,打了个长长的嗝儿。
父子俩的姿势都几乎一模一样。
崔氏看得嫌弃不已,摆手就把他们打发了,反正小儿子闲在家里也没事干,便让徐老爷去田里的时候顺便带上他,多接触接触农事,都已经不是勋贵了,日后要是读书读不出个名堂来,回家打理家事也成。
至于徐行之与徐行吟,也约定好等会儿在垂花门处汇合,由老宅的管事引着去巡看在本地置办的铺子。
……
从第四家铺子出来时,已经快到正午,夏日本就炎热,偏偏今个儿还是个万里无云的晴天,不但无云,也无风,又闷又热,用扇子扇出来的风都是热的,奔波了一早上,徐行之早已出了一身汗,里衣都被汗水浸湿了。
眯着眼看了眼高高挂在天上的日头,他徐徐呼出一口气,心中无比怀念能穿短袖短裤能吹空调的前世。
听到身后的动静,他转过身,看见自家阿姐走出来,不由问道:“阿姐,还有最后一家铺子,我们是这会儿去看,还是下晌再来看?”
徐行吟略微思索片刻,“来都来了,还是一道儿看完吧。”
她说这话时,精神奕奕 ,额头干干净净的,像是一点儿汗都没出,徐行之忍不住问:“阿姐,你不热吗?”
“还好……?”
像是没想到他会问这个问题,徐行吟迟疑着答了一句,然后就从自家阿弟脸上看到了明显的羡慕之色。
她旋即明白过来,不由失笑,“我随了阿娘,自小便不怕热,你若是觉得太热,那咱们就先回家去?等到下晌凉快些的时候再去看最后一家铺子也是使得的。”
徐行之叹了口气,耸耸肩,实话实说,“这么热的天,我怕回去之后就没勇气再出一趟门了,还是现在去看吧。”
徐行吟被他逗笑,“你这份惫懒倒是同先前一模一样。”
达成共识后,姐弟二人再次坐上马车,片刻之后来到了此行的最后一家铺子——竹笺斋。
这是安康县城唯二的两家书肆之一,在卖书的同时,也售卖笔墨纸砚等文房用具。
与炎热的天气相反,书肆的生意有些冷清。
昨日就得了消息的掌柜的亲自迎了出来,“小的见过大公子,大小姐。”
照例是徐行吟出面与掌柜的议事,徐行之在一边旁听,店里小伙计殷勤地替他们端上凉茶。
徐行之正好渴了,便端起茶盏喝了一口,草药味并不重,入口微甜,略带几分清凉之意,味道倒是不错,一盏茶下肚,浑身的暑气也消散了些许。
见阿姐跟掌柜那边的谈话还在继续,他索性放下茶盏站起身来,走到摆满了书的书架旁,驻足观看起来。
所有的书都分门别类被放好,有经义典籍,诗词歌赋,亦有志怪小说,五花八门,种类繁多。
就连蒙学所用的书,都有许多本,除了常规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还有《小儿语》,《性理字训》与《名贤集》等等,另外,还有一本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启蒙读物,但却依旧在蒙学当中处于垄断地位的书,它便是大名鼎鼎的《四书集注》。[1]
照理来说,原主是学过这些的,但徐行之翻了翻继承来的记忆,只觉得脑袋空空。
大事不妙,他,徐行之,十四岁,好像要重新开蒙了……
就在这时,一道青色的身影踏入书肆,熟稔地同掌柜打了声招呼,声音清越,“周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