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晓华和张娴雅很快在国庆节的时候结婚了,城乡身份的差异,也很快从张家对待顾家的态度上体现了出来。
三庙村的人并不知道顾晓华是去张家做上门女婿,顾家一家子把这件事情瞒得严严实实的。顾有福和王秀珍私下还格外交代顾晓华同张娴雅对好口供,想要叫儿媳妇配合他们家,别在村里暴露了顾晓华倒插门的事实。
到底,顾家人是既要脸,也要钱。
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农村人虽然比不上城里人精明,可人又不是傻子,自己会看,会揣摩,会议论。所以其实,顾家想要瞒,根本就没瞒多久,很快就在婚宴上自己把自己暴露了。
顾晓华既结了婚,娶了媳妇儿,虽然省城里已摆过酒席,但顾家的亲朋好友都在农村,顾家势必要在三庙村有个交代。
这个年代,结婚的男女双方在两边各自摆酒席已不罕见,且能两边都摆席,那也是一种财力的体现呢。
为此,城里那场正式的婚礼结束后,顾有福带着老婆和两个小的就马不停蹄地赶回乡下来张罗儿子的婚宴了。
顾晓华和着张娴雅结婚后第三天就回来了——他是上门女婿嘛,相当于就是出嫁。出嫁后第三天回门,这是习俗。所以,婚后第三天他回门来了。
当然,这在顾家不能叫回门,顾有福王秀珍两口子严辞厉色叮嘱两个小的不能在老家说漏嘴。
言归正传,总之新人回来后的第二天,顾家在村里另摆了一场盛大的婚宴。
顾家的酒席搞得很大,摆了四十多桌,广邀三庙村的头面人物。
这一看开头,顾家真是很风光。
接着重头戏马上来了。
按理说顾家是娶媳妇儿,农村的这场酒席才算是正式的。而且,顾家出了全村唯一的大学生,还是十里八村唯一一个在省城工作且吃国家粮的,因此娶新妇的那一套流程该当大摆特摆,仪式还要铺张繁琐一些才是,毕竟如此风光的事情。但是来吃席的人发现,顾晓华结婚仪式那一套都没有!
比如新妇给公婆敬酒、新人父母讲话、给新妇赏红包、新人喝交杯酒等这些最基本的仪式都没有。
跟王秀珍亲近的几个婆姨忙拉着她问咋回事。
这一点,顾家人早准备好了说辞。
“哎呀,我那儿媳妇家里人都是国家干部,要求不能搞那一套虚头巴脑的,一切要从简,说是这是上面的政策。亲家公还说,晓华以后也是要当国家干部的,不能叫人抓着铺张浪费的把柄,这对他提干大有影响。亲家是有见识的,他们说的肯定都对。我和我家那口子也好好地想了下,觉得吧,只要他们两个幸福就行了,真的有些虚的东西确实也没必要搞。——哎呀,你们快去坐到吃东西,一定要吃好喝好啊。”
这个说法听得大伙儿将信将疑。
结个婚,搞个仪式走个流程不是很正常很基本的事情吗?怎么跟提干关联起来了?难道为了提干,结个婚还要遮遮掩掩的?
但是毕竟在座的谁也没做过国家干部,家里亲戚也没有,所以王秀珍这番话,一时还是把人唬住了的。
但是,怪事连连。
大伙儿又发现,酒席都吃到一半了,女方的家长竟然都没有出现!
又打听了下,原来是人根本就没来!
女方家的亲朋好友没有出现也就罢了,毕竟人家的亲朋好友肯定都在省城嘛。顾家的亲朋好友都没有大老远地跑到省城去观礼吃席,大城市里的人自然也不会跑到农村旮旯来吃席。可是,女方的爹妈都不出现这就过分了。
“咳,亲家公和亲家母都上北京参加重大会议去了。这不是国庆节嘛?北京那边很多活动,亲家也收到了邀请,没办法,只能去。”王秀珍两口子如是说。
电视新闻上,经常有国家政府领导人在重大节日邀请各行各业欢聚一堂的习惯,尤其是国庆节和春节这两个重大节日。于是,好,这个说法再度成功唬住了大家。
女方家长为什么没来?自然是因为顾晓华是倒插门啊。
顾家会拨小算盘,张家那头紧着他们拨,但是大原则不能违背。
你要人张娴雅配合你,张家也提出要求了,“晓华是入赘到我们张家,就算你们要在农村搞个婚宴,但是入赘就是入赘,不能把入赘搞成娶妻。叫客人来吃吃酒席就行了,其他的仪式都不能搞。”
张家对形式看得很重。
顾晓华既然是做的上门女婿,因此三日后他回家便就只是回门。张德生明白地说了,他们不管顾家在村里怎么个说法,但是入赘就是入赘,不能叫顾家把本质模糊了,所以这三日后的回门,他和吴洁丽坚决不跟着去。因为两口子一旦出现在婚礼上,便会叫村里人以为是顾家娶媳妇,张德生朱洁丽哪里肯干?
这便就是张娴雅爹妈没有出现,以及顾家没搞结婚流程的真相。
总之,顾晓华的这场婚礼,只相当于叫大伙儿来坐着吃个酒席就行了,实在怪怪的。
有人便私下悄悄问,那晚上到底还闹不闹洞房啊?
闹洞房有红包拿。
新人为了让大家放过,常常会撒红包讨饶。
所以每次吃喜酒,村人对闹洞房就很积极。
来吃席前,一些人还猜测顾家包的红包肯定大,还约着一定要闹到半夜呢。
“你看新媳妇那个样子,全程摆着个臭脸,笑都不笑一个,敢闹吗?”
“到底咋回事啊?顾晓华这媳妇儿看着像是很不情愿的样子,她是被迫嫁的啊?”
张娴雅为什么没个笑脸?
城里那场婚礼,她父母出面,把婚礼搞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