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一定那般做。”
老太太点头离去,不再打扰她们二人说话。燕妮把小溪约出门去聊了一番,末了难受不已。年节一过完,所有田地里便下了种子。近了清明后果然下了雨来。县衙里,成文正式“上班”,而张县令,已俨然成了高一级的巡查员,往各村巡去。
“蔺文书,你便是做一辈子的文书也赚不了那么多钱的,那可没什么私活。”一饭馆雅座,衙门文书和一商人模样的人正在饮酒。桌上,放了两锭金子。“你要什么?”蔺文书酒筷未动,只问去。“我要你正在制作的抗灾记录,我要原本!”那人回答。
“……你要这个做什么?”
“自然有用。”
“原本手记有大人的签字,且事关朝廷御旨,怎么可能外传。”蔺文书道,目光又掠过那两锭金子,“不过若你真的需要,我可以复抄出来。”
“那就不是这个价了。”那客人听后便将金子取走一锭,“鄙人怕您不仔细。”
“在下知道你是个商人,这也是用来卖钱的。”蔺文书说。“而其实这些经验天下人人皆可知,不算什么秘密。世界很大,各地都会有天灾人祸,若论买卖便就是不义之举了。”
那客人听后微笑,“好,有您这句话在下就放心了。”他又将那刚收起的金子放回桌来,“一月之后便在这里交货吧。”
“成交。”蔺文书便将那金子写了一锭在赈济薄上,另一锭自己拿了。
谍国。这日午后,渭和两兄弟又在御花园亭里饮起茶来。养尊处优让渭和看起来十分年轻 ,明明已近半百,却只像三十多岁的样子。一旁的济和却已经是小老头,体型清长,脸颊瘦削。
“书礼也是个倔脾气!”渭和手指摩挲着桌上一本书的封面,“朕让他过来,仅是想给他一些好日子过,他那种半生流浪的生活该结束了。可他倒好,言语不来,只送了这本《抗灾手记》。”济和闻言看着他,不应。
“……怎么?我说的不对么?”渭和问去。
“明明知道他不会来还要那般做,可让我说什么好。”济和微笑道,“他又如何抛得下他们。”
渭和垂下眼皮,“我能给他舞台,还有好的生活。”这个“我”何等亲切,又如何不知那是人家的“情怀”,不是“舞台”。
“他怎么样?”末了他又问去。
“在那干涸之地硬生生弄了一口井出来,算是解决了那二十二户百姓的喝水问题,不过花了三十万两银子,还差点把烈风的命也搭进去了。”济和说。
那人听后昂首,看向悠远的天空,“……昆仑山,一个朕怀念的地方。”他将手从书本上移开,叫道:“真文,拿去户部,让他们抄录千本分发到各地。”
“是。”
这时,皇后身边的奴婢小沾近前——已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嬷嬷。
“皇上,醪糟甜汤来了。”她敬道。
“好。放着吧。”渭和应她,然后又对济和说,“你竟这般不同意么”
“国不可一日无君,臣断断不同意。”济和抱手。
“可你明明清楚,这样的事儿只能朕亲自去办。”渭和生起气来。
“那我不管,总之你不能去。”
“你……”渭和气得不说话了,径自去饮起甜汤来。
不一会儿,小沾便回到了后宫。此时,皇后娘娘美雅正在一桌前,翻看着一些礼单儿。她虽已四十多,却身姿纤细,风韵不减。
“娘娘,”小沾去到近前。
“他们兄弟俩可还好?”美雅停手问去。
“奴婢去时看到也在争执,可也是平时样子的,并不似传言说的那般厉害。”小沾说。“奴婢听二爷的意思,是极力反对皇上出海。可皇上又说:‘那事儿只有朕能去办。’”
“……皇叔那里如何?”美雅又问。
“听说门客们都支持左相大人的观点,让皇上很是烦恼。”小沾答。“娘娘,殿下即将大婚是国中喜事儿,该怎么劝阻皇上不出海呢?”
“叔叔既然那般,内阁便不会明确表态。你马上出宫,本宫要见娘舅,还是在老地方。”
“是。”
御书房门口,真文取过奴仆带来的茶盏轻身进入房中。屋里,渭和正拿着一把调羹玩弄。真文看到它,双眉蹙了一下。他放去茶盏便一旁站立。那人饮过茶水,又将目光放在那羹勺之上。
“这样坚硬而又轻巧的汤勺,只有渊国才有吧?”他侧首问去。真文听后立即上前下跪,“皇上圣明!奴才生病之时,往日发小曾差人前来探望,给奴才带了南方的陶瓷和渊国的特产。”
渭和看着他。“真文,朕知道你是渊国人。当年朕又把你从蕴公子身边带走,他一定不高兴。而今内阁要将渊国归入国中,你的病也便是由此而生的吧。”
真文俯首贴地,“皇上,我国自祖皇起便有收纳渊国之能力,却一直没有去做。而渊国,也早已向国中称臣,数百年风雨同舟。渊国只是一个最小的岛屿,人口三万,以果业和畜牧业为支柱,单薄而弱小,而今为了铁矿,便要铲平整座小岛么?奴才……奴才的确心悲,不知如何是好?”
“左相大人也是为了国家好才出此策略。”渭和说。“而此事儿内阁还未定夺,你不必太过忧心了。”
“多谢主子。”真文又叩首。
“那涅槃老儿现在何处?”渭和又问。
“他在仙国,已经呆半年多了。”真文回答。
“半年?”渭和好奇,“南方今年旱灾,已经不卖粮食了,而仙国又不产粮,他还在那里做什么?”
“这个不得而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