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睡皆不安稳,途中几次惊醒。
再次醒来,外面依旧狂风暴雨,雨水积至三尺。
徐氏心情有些糟糕,张娘子也很是不安,她是经历过事的人,眉间染上愁绪,“粮食还没有收割就遇水灾,只怕今年粮食要涨上天了。”像她们这种住在长安北面的,地势稍高,附近都是皇亲国戚、街市还有官府衙门,坊中农田并不多,基本上自己种的足够自家吃;但是南面坊市远离宫城,地势平坦,多是农家农田。
一旦害稼,长安城中粮食便要上涨,日子更是难过,哪里还有闲钱去重建家园。
徐氏不通农事,却也知晓粮食和房子的重要性,安抚道:“不用担心,官府会救灾的。”
张娘子轻轻叹了口气,先将这些烦心事放下,轻轻扫了一眼寝间装饰,皆是花了心思的,笑道:“到底是我说的媒,从你成婚后,王三郎在外奔波,不常来家,我心中有些难安。如今看来,王三郎对你倒是不错,一看就很舍得花钱。”
徐氏害羞地点点头,手掌下意识摸着肚子。
张娘子扫了一眼,目光停顿。
*
连日澍雨,长安终于放晴。
徐府里相互搀扶走出许多人,看着积到腿间的雨水,终于放声大哭。然而时间容不得她们伤心,便要重回家中,翻找日常用品和其他用得上的东西。
随后的事情徐氏就管不上了,她只是将徐府借于坊正调度,将事情托于管家,便不再过问。听说从隔壁几条巷子里也送了一些人过去暂住,可是巷子依然安安静静的,不似从前热闹。
随后徐氏又陆续收到了一些人的书信和吃食。
有代王妃的,怀王妃的、汉王的,有国公府的...居然还有晋王的?
他们身份敏感,一举一动皆受官员和百姓注视,因此从那日昏礼过后,日常不曾往来,只有端午互赠了节礼。但这次暴雨,大约心中很是担忧,因此便派人过来问候。
徐氏同陈嬷嬷商量,也回赠了一些对方可能没有的水果和粮食。只是几户人家加起来,送的粮食已是不少,她留下了一半,剩下的便让管家捐了出去。
陈嬷嬷看了那张晋王的礼单,轻声道:“没想打您走后,还能和晋王心平气和地来往。”
她其实不是特别聪明,也不是从小伺候徐氏的,但很忠心,所以不得已和徐氏分开后,为了再次回到徐氏身边,就把自己吃胖了,和从前相比简直是判若两人。因此徐氏身边被景熙帝送往别院的亲近人中,只有陈嬷嬷回来了。
徐氏也挺意外,但也不是特别惊讶,“也是看圣人的面子,毕竟圣人是他的亲兄弟。”
她已经很少回想起在晋王府的生活,遥远的难以记忆,常常有种陌生感。轻轻摇了摇头,将思绪散去,“京中水灾,圣人怕是有段时间不能过来了。去,给我拿本话本来看。”
陈嬷嬷听话地去拿了,只是心中嘀咕,圣人若是长久不至,殿下不就失宠了么?怎么还有心思看话本呢?
她想想徐氏的年纪,宽容了一些,觉得日后自己还是多照看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