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教教他。” “他若是闯不出来,老夫哪天没了,姜家立时就要败落了。” 这种情况并不奇怪。 这个时代,科举才是立国之本,可科考这玩意儿,很多时候需要天赋加上努力。 而大多数二代三代,太安逸了,不太愿意努力。 而且也未必有天赋。 比如说赵昌平的两个儿子,赵幽州,赵蓟州。 两个人都是中人之资,老大致力于科考二十年,至今依旧是秀才。 老二更是吊儿郎当,根本不可能科考。 这种就是典型的后继无人,因此赵尚书只能把心思,放在了女婿宋应身上。 姜尚书大约也是这么个情况。 因为他跟赵昌平一样,都是“寒门”科考出身,一辈子大多数时候,都在拼搏上进,没有时间精力,去整顿家风,也没有时间,去教育孩子。 沉毅若有所思,微微点头。 “堂尊放心,姜公子只要肯用心,一定能在淮安学到很多东西。” “也未必要从下官身上学一些什么。” 一老一少两个人,在兵部衙门的班房里聊了很久。 一直到下午,沉毅才告辞离开,姜简亲自把他送到了兵部衙门门口,两个人笑眯眯的拱手作别。 等到姜老头转身回了兵部,沉毅也默默转身,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兵部衙门。 他微微低眉,小声咕都了一句。 “不知这老头,到底有几个可造的孙儿。” 念叨完这一句,他默默转身,两只手拢进了袖子里。 不管这老头,有多少个孙儿。 他愿意让孙子去淮安,就说明,大九卿之一的兵部尚书姜简,已经彻底公开站队,站到了北伐派的这边。 再准确一些,是站到了沉毅这边。 这是一个好消息,说明朝廷的风向转变,已经不仅仅限于“态度”,有一些人已经有所动作,开始下注了。 虽然一个姜简不太够用,但是这对于北伐,对于淮安军来说,已经是个很好的开头了。 带着这些念头,沉老爷坐着马车,回到了家里。 回到家里之后,带了一下午孩子,一天时间悄然过去。 次日,沉毅还没有睡醒,青儿便敲响了他的房门。 “公子,家里来客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