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历史军事>秦时家> 第四百三十一章 堪舆始祖(大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三十一章 堪舆始祖(大章)(2 / 3)

在咸阳守藏室都没有,非赢秦宗族不得观。

闻伏念之语,似乎和樗里疾有关,然而,樗里疾在儒家迁移至小圣贤庄之前就早早离世,更何况,樗里疾晚年多在秦国,焉得前往齐国极东之地。

“此地却是秦廷严君樗里子所选,而且还是严君很早就堪舆好的。”

“百多年前,秦国孝公求贤令出,百家奇异,均有弟子入秦,那时,便是有堪舆家先贤青囊先生入秦,其人不通文武要政,但精通天韵星斗、风川水脉走势。”

“入秦之时,遇少年樗里疾,随伺青囊先生身后,数年后,卫鞅变法,法行天下,青囊先生离去,一身所学却是落在严君身上。”

此事,只怕就是在秦廷之中,都属于极度隐秘,秦国法治根基铸就,一切百家学说都是附属,若非严君为赢秦宗族,只怕也有麻烦。

伏念缓缓说着,一行人驾驭着身下马匹,徐徐行入山林深处,远远看去,极远处已经依稀可见成片的殿阁群落,感玄清子仍有兴趣,伏念未有停止。

“商君变法十年后,决心为秦廷重选新都,而商君乃是法家大才,如何通风水走向、山脉定形之道?是故,那时,被商君带在身边的樗里疾建言,定下咸阳!”

“三十多年后,修鱼之战,秦国与韩赵魏三晋之国交战,那一战,秦国虽胜,但己身亦是大损,其后,秦惠王派严君前往齐国,欲要游说齐王按兵不动。”

“其后,在稷下学宫再遇青囊先生,随其游历齐国一年,一言一行被青囊先生记下,后来,机缘之下,典籍留存于我儒家藏书阁内,数十年后,儒家决意另辟根基,翻阅青囊先生之语,定下琅琊桑海之地!”

如果此事流露而出,无疑表明儒家受秦廷严君恩泽不小,在山东六国之内,对于儒家来说,可谓是弊大于利,但在天宗玄清子跟前,此事到不算什么。

然,能够堪舆此地,也能够看得出严君樗里疾在堪舆一道上的造诣,先是秦廷咸阳,而后商於之地的诸多城池,再有儒家的小圣贤庄。

语落,伏念亦是有些轻轻的赞叹。

百多年来,秦廷之内英才辈出,其中多为山东六国大才,卫鞅之后有张仪、严君樗里疾、甘茂、穰侯魏冉、武安君白起、应候范雎、文信候吕不韦……

数代的君臣相合,千年以来,唯有秦国一国做到,否则,秦国焉得如此之势!秦国焉得如此霸绝诸夏,威压山东六国!

否则,面对未来只是有可能的一件事,儒家也不必做出如此妥协。

“此等秘事,在秦廷守藏室却无记载。”

“看来,你们儒家小圣贤庄内的藏书阁内,隐藏的秘密的确不少,数月之前,我机缘知晓道家天宗留在儒家的一个妙事。”

“如今又知道了严君樗里疾又一件事,不知在你们的藏书阁内,还有没有其它诸夏间隐秘之事。”

纯阳之论,乃是当初儒家孔丘留存的一件道家天宗秘事,此事道家天宗都不知晓,非庄周与孟轲论道,不然,还不清楚。

严君樗里疾堪舆此处为极佳之地,秦廷之内,也无记载,儒家立足诸夏数百年来,藏书阁内,藏尽诸夏列国典籍,非诸夏任何一国可以媲美。

“儒家藏书阁,乃是从祖师那一代就传承下来的,最开始多为鲁国宗族礼法典籍,后来,祖师周游列国,感诸夏纷争不断,欲要为诸夏风华保留一份种子。”

“其后,立下藏书阁,凡是百家之书,凡是诸夏之典籍,均可入藏书阁内,是故,数百年来,藏书阁内的竹简多达数万卷,涵括百家。”

“凡人就是一生每日读一卷,都不能够阅览完毕,伏念所知也不过其中一隅也!”

藏书阁,也是儒家传承至今的根基之一,有其存在,儒家诸人均可一览百家之学,取其精华,融入儒家之内,是故,儒家之道,每日愈新。

道理愈新,底蕴自是越来越强!

自己为儒家弟子十多年,纵然每日都在阅览,但从读第一卷书到现在,也不过千卷左右,相较之整个八层藏书楼,连一层之书都远远未达到。

“如此说来,若是诸夏间有记载的隐秘之事,它处寻不到的话,在儒家之内,倒是有不小的可能性了?”

汇聚数万卷迥异的百家之书,这等盛况,周清还从未见过,天宗经阁之内,不过寥寥数百卷典籍,秦廷守藏室之内,更是不过数千卷典籍。

比起动辄数万卷的儒家藏书阁,还真是没有可比性,念及此,周清心中忽而掠过一件事,眼中紫色玄光忽闪,头颅微转,瞥了身后的伏念一眼,轻语之。

“这……,道理而言,应……是如此!”

伏念言语微微一滞,本想要说些什么,但想了想,还是点点头,在此等高人面前,过于谦逊倒是有些不适了,语落,不知道对方所言何意。

“不知道十多年前,你们儒家是否也曾从大周守藏室得书?”

周清点点头,再问。

“秦相吕不韦率兵攻入洛阳,大周的传承断绝,在城破之前,却有一部分收藏书典籍入儒家手中,不过,也有一部分落在文信候吕不韦手中。”

伏念又是有些迟疑,呼吸之后,徐徐而应。

“文信候吕不韦之书尽入咸阳守藏室之内,我曾阅览,不过千卷,而大周传承八百年,想来王室守藏内,绝大部分之书落入儒家手中。”

“其量不亚于数千卷,上万卷,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