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
虽然断断续续的,但它一直都在。
沈灼颂顿了一下,在旁人看来,倒像是被院门那道木门槛绊了脚步。
王巧琳追过来,“没事……”
后边那个“吧”才刚从喉咙里冒上来,就见着沈灼颂在门框上扶了一下,然后就跑了。等着她追到门口去的时候,见着沈灼颂的身影已经急急忙忙地奔下山去了。
兴许是有什么要紧的事,王巧琳这么想着,转身进了院子,先掀开帘子进了厨房,被烟拦在门口,便只是探了下脑袋,问道:“大嫂,饭好了没?……哦……等会儿吃完饭,你记得去妈屋子里再喂下涛涛,刚在那儿饿的直哭呢……”
话说完,她撂下帘子,转身施施然地回了屋子。
沈灼颂快步奔下山当然是有事。
一是躲开哭声。
二是回知青点冲了奶粉好偷偷摸摸去喂奶。
如果她估计的不错的话,等会儿吃饭,杨家应当是所有的人去吴爱的屋子里吃饭,杨涛当然是他们带在身边的,杨娣就不会,一定是被扔在屋子里。那么她刚好能趁这个机会,给她多喂一次奶,晚上再喂一次。虽然也就只有两次,但又总比只有一次要好得多。
回到知青点,饭菜正好熟了。
知青们抱着自己的碗,拿着筷子,有的人拿了小板凳,有的人干脆就直接蹲在地上,俱都躲在树荫底下,低声交谈着些什么。不乏有人脸上尽是畅快的神色,眉飞色舞的。
知青是肩负了为祖国建设的重担到的四方各地。
到后来就不完全是了,成了一项强制性的家家户户对年满十八岁的青年的强制性要求。而知青的生活,往往也没有描述想象中的那么“田园惬意”。跋山涉水远离家乡,来到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面对全然陌生的周围,即便是有家里的救济,也总是避不开生活的困苦。
况且遇上地方抱团强烈的,当地排队,地方宗族势力强大,知青们的生活就更加不好过,处于一种长久的困顿当中,需要克服精神上的被排斥排挤的现实状况。即便不是,但当只有自己,或者极少数人是外人的客观身份条件下,也总是有种憋屈的困苦。
今日这事,算是出了风头。
另一面,也让村子里的人自己打了吵了起来。
怎么不能让人感到有种春风得意的看热闹的兴奋呢?
觉得扬眉吐气也是常理之中的心态。
沈灼颂不用听就晓得,除了今天的事情,也没什么别的可说的了。她敷衍地礼节性地回应了几个向自己打招呼的人,自觉地躲到一个清净的没人的地方去,几口就扒完了碗里的饭,起身进屋,把碗筷撂在盆子里浸泡着,再三下五除二地洗干净放回架子上边。
“我先回屋子了。”
“哦——诶!”
顾不得那人再叫她,沈灼颂急匆匆地回了屋子,冲泡了奶粉,拿勺子搅拌开,临走的时候,又犹豫着停下来,从柜子里拿出个搪瓷碗,将保温杯里的牛奶倒出来,反复几次,温度才稍稍降了下来。
她稍微拿勺子蘸了一点,舔了一下,觉着温度差不多了,才全部都重新倒进保温杯,在井边打了桶水,把碗冲了干净,就赶忙绕着小路跑步去了。
沈灼颂来这里的第一天,只顾着寻摸这条小路了。
如何能让别人都看不见的到达杨家的院子。
忽然她停下来,眯了眯眼睛。
沈灼颂看见几道颇为熟悉的身影,似乎是—林秀?
另外几个是谁?
她没仔细看,只是见着她们像是抬着个什么东西,颇为费力似的走走停停,但沈灼颂也不愿意让她们看见她,就又换了一边儿,大步跑着走了。
远远的,从山上往下看见杨家的院子的时候。
她想。
还是得更快些融入到这个家里来了。
好在今晚,就有个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