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在村里过着无忧无虑的乡村生活,宫里的石青已经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本以为李昭只是晚些时候回来,未曾想直到第二天上早朝的时间,他都没有看到李昭的身影,就连那些随行的侍卫都没有人回来禀报。
石青心知一定是出大事了,他急忙去向赶来上朝的顾沉宵求救。
顾沉宵听完事情原委之后,立刻安排人马开始四处搜查李昭的下落,并且叮嘱石青暂时不要将这件事告诉其他人,他担心一旦陛下失踪的消息传出,必然会有藩王趁机起乱。
顾沉宵离宫之后,没有回顾府,而是径直去了一处偏僻的庭院。
庭院大门紧闭,墙上旧痕斑驳,似乎没什么人居住。顾沉宵在门上有节奏的叩了几下,大门便打开了,一位黑衣少年站在门内,见到顾沉宵,他立刻说道:“主子,陛下那边出事了。”
顾沉宵眉头微蹙,问少年:“是那边动的手?”
少年回答:“是。”
“你当时在场?”顾沉宵问。
少年低下头,低不可闻地道了一声“是”。
顾沉宵眸色骤冷,语带责备之意:“为什么不出手阻止?”
少年低着头,讷讷的不作声。
顾沉宵道:“我说过,无论何时,以陛下的安危为重。”
“属下只是觉得……”
少年才刚刚开口,顾沉宵便打断了他的话:“下不为例。现在立刻安排人去搜查。”
少年没有再做辩驳,而是顺从地应了一声“是”。
京城里,大家找人找得人仰马翻。
李昭在村子里过得分外逍遥,钓鱼,采花,挖野菜,看散学的孩童趁着东风放纸鸢,看隔壁的小娃被娘亲拎着棍子赶回家吃饭。
村里的人都性情淳朴,对李昭很是热心,主动与她打招呼,攀谈起来。通过与村民的交流,李昭得知,自从她推行新政之后,村里人的生活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大家都有了比以前更好的营生,村民们一个个都夸陛下英明。李昭听得不由飘飘然。
过了几天悠闲自在的日子,李昭心想,要不就这样不回宫了?那个皇帝谁爱当就给谁当吧。
京城中,经过各方打听,甚至调动了京郊军营的力量,终于打听到了李昭的消息。
清晨,李昭拿着竹筒,在地里挖蚯蚓准备钓鱼。刚挖了没多久,忽然听见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她觉得这串脚步声好像不该属于这个宁静的小村庄。回眸一看,果然不属于这个宁静的小村庄。
顾沉宵站在不远处,似乎是匆匆赶来,牵着一匹马,风尘仆仆,略显憔悴。映着晨光,显得有些不太真实。
见李昭不仅毫发无损,还在地里挖蚯蚓,顾沉宵神色稍缓,似是松了一口气,缓缓走到她面前。
李昭直起身子,手上还捏着一条正在扭动的蚯蚓。两人默然相对,良久后,李昭道:“你来啦。”
顾沉宵看了看她手上扭动的蚯蚓,轻声问:“陛下不想回去了吗?”
李昭未答,扔了蚯蚓,走到旁边的水桶边洗手。她一寸一寸,洗得极慢,像是舍不得同这里的一切告别。
顾沉宵望着她慢腾腾的动作,语气温和:“陛下若是不想回去,微臣不会勉强。”
李昭双目亮了亮:“真的?”
顾沉宵颔首。
李昭低下头,一边继续洗手,一边思考着。想了一会儿,她长长叹了一口气,“还是回去吧。”烂摊子还没人接手,孩子还没养大,她哪里走得开?
与小柳道别之后,顾沉宵带李昭回京。回京路途不算近,幸运的是顾沉宵是骑马来的,不幸的是他只骑了一匹马。
李昭坐在马上,身后是顾沉宵宽厚的胸膛,他的双臂环绕在自己身侧。毕竟男女有别,李昭不由悄悄红了脸,心跳也有几分凌乱,不自觉坐直了身体。
为了转移注意力,她把来到这里的经过跟顾沉宵说了。
顾沉宵听完,沉默了一会儿,轻声询问:“陛下,今后出宫可否知会微臣一声?”
李昭知道宫里现在一定乱成了一锅粥,顾沉宵这几天定然是找她找疯了,心生愧疚,答应道:“好。”
顾沉宵双臂收紧,“多谢陛下。”
李昭回到宫里,正好赶上上朝的时辰,振臂一呼:“爱卿们,你们的皇帝回来了!”
群臣:“……”罢朝这么多天,还有脸这么开心?
下朝后,李昭立即找来画师,将她见到的刺客容貌描述出来,画师将其画出。然后,李昭将画像交给顾沉宵,命他进行调查。
听到李昭平安归来的消息,李恒很是开心,跑来向李昭请安。
有这么一个小人儿挂念着自己,李昭觉得甚是暖心,在他小脸蛋上捏了一把,“让恒儿担心了。”
经过这件事,李昭暂时不敢出宫瞎溜达了。不能出宫溜达,那就只能专心致志勤于政务了。李昭找了各位大臣一一面谈,询问各方新政的实施情况,予以督促。
李昭说,公布设立的讲坛很有成效,许多年轻人已经开始愿意学习新设科目。所以,她决定加大科举中新设科目的录用人数,并且在各州郡设立专门的工科学堂。
群臣:“……”这个昏君,正事不干,馊主意还多。
下朝时,吏部王澜向他的叔父抱怨道:“陛下总是喜欢乱出主意。”
辅国大将军王胜捋着花白胡须,目光望向远方,“你还记得去年抗倭之战吗?”
王澜不明白叔父为何突然提及此事,但还是答道:“记得。”
王胜似有所思,语气深长:“按照以往的战况,抗倭战争绝对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