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走,漫无目的。
路上来来往往的都是人,或挑着担,或牵着驴车,或抱着一只颈后插狗尾巴草的老母鸡。不过他们是进城,只有邢灵是出城。
不知道多久过去,太阳被乌云挡住了,风呼呼地刮起来,邢灵肚子也饿了。
这时候,韩妈应该正在做饭。一想到各种蔬菜在锅里翻炒的样子,那股香味也飘到邢灵的鼻尖,她的嘴巴不自觉地分泌出唾液,离家出走的决心也被击倒一半。
不行!韩妈本就不尊重她,如果让她知道自己半途而废,以后更抬不起头。
她摇了摇脑袋,把这些不该存在的思绪甩出去,继续往前走。走出一段路后,她想起一个自我麻痹的好方法——低头盯着道路,背《金匮要略》里面的内容,每背出一个字就迈一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又走一段路,邢灵突然没那么饿,脑子也活泛起来——韩妈等不到她回去吃饭,肯定会去找她,没在何家、孟家找到她,便会发动街坊邻居一起找她,万一顺着城门的小道找过来,那不是立刻就发现她了吗?
城外土地规整,种着一畦畦水稻,水稻田间间或有一间小屋子,更多的是凑在一起的块状村落。邢灵离开从城门通出来的小道,转而在田间的小路上穿梭。等转过身见不到那条小路和路上单方向的人群,终于松一口气,慢下脚步。
这时候空中传来一声惊雷,雨点噼里啪啦地落下来。
邢灵双手撑成凉棚样护着自己的脑袋,跑到不远处的草庐前,正要敲门又害怕里面的人不是好人,悄悄绕到房屋后面的屋檐下。
风刮斜了雨,站在屋檐下一点用也没有,照样被淋得浑身湿透。邢灵打了个喷嚏,心想以后离家出走一定要带上一把油纸伞。
说起油纸伞,邢灵又想起那个人留给自己的那把素净的油纸伞,紧跟着又想起他留下的那阙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邢灵背着这首诗,走出屋檐,向稻田更深处走去。
“要死啊!”韩妈知道后肯定会这么说。邢灵轻哼一声,忍不住笑起来。
雨一直在下,越下越大,邢灵的脑袋越来越重,脚步也越来越沉。她觉得自己可能是要死了,后悔自己刚出城的时候没有直奔乱葬岗,而是在无意间选择了相反的方向。
一位胖乎乎的大婶路过时,邢灵抓着她的胳膊问:“乱葬岗在哪里?”
大婶被吓了一大跳,随便指了个方向,匆匆走了。
沿着那个方向走许久,邢灵也没见到乱葬岗。
这时候雨也慢慢停了,一束短短的光柱透过云层射出来,悬在半空中,像神迹一样。光柱下方是一座山,山上丛林茂密,一座小巧的建筑露着半个身子。
邢灵精神为之一振,随即决定去那个地方,环顾四周后,注意到一条似乎是通道山脚的小路,便义无反顾地踏上那条小路。
雨停了,风还没有止,明明是孟夏,却比寒冬更冷。邢灵低着头,抱紧自己的身子,顶着寒风瑟瑟而行。
饥饿和疲惫已经被她抛之脑后,她能注意到的只有寒冷,刺骨的寒冷。这样的寒冷持续一段时间后,她的身子渐渐暖和起来,脚步也更加轻快,这时候她还没到山脚下。
一辆马车与她擦肩而过,邢灵没有在意,继续自己的朝圣路,那辆马车却折返过来,停在邢灵跟前。
赶马的车夫拉着缰绳:“邢灵?”
邢灵冷冷扫他一眼,继续往前走。
车夫驱使着马儿跟上她:“我是徐诚,我姐姐在你们邻居家做儿媳妇,我还送过你一匹黄色的布料,你记得吗?”
邢灵目视前方:“你认错人了。”
她被冻得鼻塞,说话时鼻音变重,跟平日的声音大不一样。她自己听到时都愣了片刻,便以为徐诚必然也听不出来。可徐诚跳下马车,脱掉自己的衣服套在邢灵身上,无意间触碰到她的身体时,被她滚烫的体温吓一跳。
“走吧,我送你回去。”徐诚示意她坐上马车。
“不用。”邢灵脱下衣服,仍要往前走。
“你打算去哪儿?我送你去。”徐诚跟着她。
“那里。”邢灵指着半山腰的建筑。
徐诚笑起来:“普济庵的师太带着庵里的尼姑做法事儿,只留一条大狼狗陪着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尼姑守庵门,你去哪里干嘛?更何况你淋了雨,又发着高烧,如今过去只会劳累那个七八十岁老尼姑下山给你找大夫。路这样难走,她要是摔倒了,可是你一辈子的罪过……”
见邢灵露出犹疑之色,徐诚又把衣服披她身上:“回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