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登的雷厉风行使原参启怔了一怔。
待回过神后,他立即道:
“是、是!请跟我来!”
说着,他一边侧过身子,一边向青登比了个“请”的手势。
土方岁三紧随在青登的身侧。
二人在“千人头十家”的列位家主的紧密簇拥下,大步流星地走向村子的深处。
从外表上来看,原参启的年纪约莫为42、3岁,正值壮年。
其须发虽已半白,但却精神抖擞,面泛红光,气息绵长,脚步平稳有力,一瞧便知是习武之人。
八王子千人同心共分有10组,即10支部队。
“千人头十家”则分别担任这10支部队的指挥官。
虽然从名义上来讲,“千人头十家”的地位是相当的,可事实上,他们的实际地位有着细微的差别。
他们的家禄在200石至500石之间,就地方豪族的平均水平而言,这已是令人称羡的数字。
其中,家禄最丰厚、地位最高者,当属原家。
因此,原家经常担任“千人头十家”的话事人的角色。
冷不丁的,青登忽地向原参启问道:
“原君,你们……不,我们目前有多少兵力?”
原参启不假思索地回复道:
“我们目前共有适龄壮丁2173人!”
“若到战时,我们咬一咬牙的话,大约可以动员出2500名可战之士。”
兵力2500……这倒比青登预想中的要多上不少。
说是“千人同心”,但其规模不可能一直保持不变。
经过二百多年的繁衍生息,他们的总兵力自然是早就超过了一千人。
青登接着往下问道:
“我们目前储存有多少粮食?多少草料?多少马匹?”
原参启的回应,依然迅捷:
“我们目前共储有粮食3282石,草料1547石,马匹82匹,其中驮马51匹,能够骑乘的战马31匹。”
“武器呢?”
“打刀4145柄,胁差1389把,三间枪357支,长弓28张,铁炮12挺。”
说到这,原参启侧过身子,朝其身后的某人使了个眼色。
此人倒也醒目,在注意到对方的眼色后,当即捧起手中的黑簿,以双手递给原参启。
这是一本厚度惊人的皮革簿子。
猛一看去,跟个城砖似的,封皮破损严重,纸张泛黄。
原参启转手将这本大簿子交给青登。
“仁王大人,这是我们自去年一月以来的账簿,请您过目。”
青登伸手接过,摊铺开来,“哗啦啦”地翻动书页,一目十行地快速阅读。
在天赋“聚神”与“过目不忘”的共同作用下,他的阅读速度及消化速度极快。
他一边看,一边继续质询原参启——天赋“左右互搏”,发动——毫不费力地一心二用。
他所询问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
从每年的训练时间,问到每日的饮食习惯。
从近年来的农收情况,到近日里是否有举止怪异的异乡人徘徊于此。
面对青登所提出的千奇百怪的各式问题,原参启不慌不忙地一一予以准确的回答。
就在青登问毕的同一时间,其手中的账簿亦翻到了最后一页。
“……嗯,辛苦你了。”
青登递给原参启一个赞扬的眼神,面部线条稍稍松弛了下来。
对于原参启……不,对于“千人头十家”目前的表现,青登是很满意的。
他见惯了幕府官僚的坐吃享福,也看惯了他们的一无所能。
久违地碰见这种肯干实事,既不踢皮球,也不打太极的干吏,着实是让他吃了一惊,好不习惯。
别的不说,光是这本记录详实的厚沉账簿,就足以看出“千人头十家”的细心、用心。
账簿里的内容记载得非常详细、专业。
粮草和武器是于何时入库的,又于何时出库的;上个月剩下多少粮食,这个月又用了多少粮食……全都记录得一清二楚。
抛出的任何问题……哪怕是一些内容很刁钻的问题,身为“话事人”的原参启都能立即答上。
显而易见——他们并非尸位素餐的庸碌之辈。
他们确确实实有在认真地管理千人同心。
这个时候,一行人已经来到村落的深处。
灰褐色的干草屋顶、黑糊糊的石砖墙壁、夯实的泥土路、时断时现的拉磨声……
青登转头张望,细细打量着左右两侧的排布紧密、一户挨着一户的村舍。
有屋顶、有墙壁、窗户不漏风……以这个时代的农村的平均水准来衡量,这已经算是相当富裕的村落。
一路上所碰见的村民也逐渐多了起来,基本为老弱妇孺。
现在这个时间,壮丁们要么在田地里耕作,要么就在演武场里锤炼军事技能。
见着青登等人,沿途上的村民们纷纷自觉地退让到路边,一边恭敬行礼,一边悄咪咪地打量青登。
“哪个是仁王大人?”
“当然是最显眼的那一个了。”
“好高大啊……不愧是一骑当千的猛将。”
“真没想到我们竟然也有与传说中的‘仁王’橘青登一起并肩战斗的一天。”
“在仁王的统领下,我们一定能立下大大的功绩。”
青登在关东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