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是一张啥内容也没有的信,有啥好乐呵的?西野心想。 “嗯……该怎么说呢……” 海老名低头沉吟,作思考状。 这个时候,一之濑插话进来: “简单来讲——就在前不久,我们查到一位名叫凤凰屋弥太郎的札差与法诛党有染。而这名札差的字迹,跟这封信里的字迹一模一样。” 不知是有意的还是无心的,在说到“札差”一词时,一之濑换上了轻蔑的口吻。 姓氏里带有个“屋”字……非常典型的商家姓氏。 《武家诸法度》有规定,武家子弟不得经商。 经商的基本都为平民或是通过各种手段将籍贯改为武士的“原平民”。 绝大部分的平民都没有姓氏,所以拥有一定财力的商人,常会将店铺的商号当作自己家族的姓氏。 但凡是姓氏为“XX屋”的人,基本都是商家子弟。 西野的眉头猛地一挑,口里嘟囔道: “札差……?!” 札差——江户的某类特殊商人的统称。 对江户的百万居民……尤其是对江户的武士们而言,札差可谓是令人恐惧的存在。 武士们的薪金称为“禄”。 按照身份的不同,共有3种类型的“禄”——知行、扶持米、给金。 “知行”——就是指分封的领地。 比方说“十万石的知行”,意思就是所拥有的领地的米的产量总和为十万石。 能够拥有知行的,无一例外皆为身居顶流的上级武士,比如藩国大名、大身旗本。 “扶持米”——基本上是中层武士的薪金支给方式。顾名思义,这就是直接给米了。 不管是贵为火付盗贼改番队长的青登、我孙子,还是一介奉行所同心的西野,每年所拿的禄都是扶持米。 扶持米的发放并非一次性的,而是一年有三次相对固定的发放时间。 以100俵的俸禄来做例子:春天发25俵,夏天发25俵,冬天发最后剩下的50俵。 这种分期发放的方式称为“切米”。 能拿扶持米的武士,大体类似于近现代的中产阶级。 扶持米的给予数额大约在30俵到400俵之间。 100俵米在交完税后大概能换到18两金。 也就是说,能拿扶持米的武士的年收入,约在5两金到72两金之间。 这在江户时代,已属人人艳羡的收入水平。 “给金”——光从名字来看,便知这种支付方式是直接发放现金。 领取给金的武士皆为社会等级较低的下等武士。 地位最低的武士每年只能拿3两一分。 一分相当于1/4两。 这种每年只能拿3两1分的微薄薪金的武士,被蔑称为“三一武士”。 “三一武士”的生活水平……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莫说娶妻生子了,连自己都很难养活,生活水平基本与贫农相当。 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三一武士们甚至曾闹过因去不起最廉价的冈场所(地下窑子),故跑到宿屋(旅店)墙外去偷听云雨之事,沦为一时笑柄。 江户时代的经济采用“米本位”,即米价是所有商品的定价基准。 简单来说,江户时代的米就相当于21世纪的黄金,是实打实的硬通货。 “知行武士”也好,“扶持米武士”也罢,都必须把贡租和禄米换成货币,方能维持他们的日常生计。 总不可能每天背着个米袋子,以“物物交换”的原始方式,用米去购置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 因此,拥有知行和领取扶持米的武士们,自然是要想法子将米换成钱,然后用钱去买商品。 于是,一种专门经营大名贡租和武士俸禄的特殊商人,如江户的“札差”、大坂的“藏屋敷”、“挂屋”等应运而生。 “札”就是武士领禄米的凭证,领取人的名字用刀刻在竹片上。日语里“差”这个字有“塞、插”的意思,“札差”的名字就是这样一个意思。 这种商人用钱来收武士们的米,然后再把这些米集中起来贩卖给米商。 武士们用米换钱的时候当然要支付一定的手续费。 以江户的札差为例:札差买米的费率,为每百俵米收取金1分。 而札差把米卖给米商的时候,也要收取手续费,费率为每百俵米收取金2分。 也就是说,札差们每经手一百俵的米,就能赚取3/4两的手续费——所谓的“暴利”,不外如是。 在浅草附近的隅田川岸边,有着51个幕府的大粮仓,此地同时也是幕府发放禄米的地方。 为了便于交易,札差皆在藏前开设名为“藏宿”的店铺。 “藏”在日语里乃仓库的意思。藏前也就是仓库前。 一座座藏宿在幕府的粮仓附近沿街排开。 每到发禄米的日子,隅田川岸边一片热火朝天。 武士们在领取禄米后,走个两步路便能抵达附近的藏宿,将米换成钱。 这些垄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