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这个问题太突然,扶苏有些无措,“儿臣,儿臣不知。” 嬴政眼皮微抬,并不意外自己长子的回答。 ——能意识到“汉惠”已是十分不易,他不能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扶苏。 “众卿以为,千百年后的大汉为何能取我大秦而代之?” 嬴政环视殿内群臣。 王琯眉头微蹙。 李斯面沉如水。 蒙恬眸底已有冷色,“陛下,秦军所向披靡,怎会轻易败于外人之手,让他人取了大秦江山?” “必是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秦军自顾不暇,腹背受敌,这才让汉军取大秦而代之。” “只怕未必。” 王琯轻捋胡须,“陛下虽灭六国,但我军也伤亡惨重,若不与民休息,减轻赋税,让黔首安居乐业,享盛世太平,那些并入大秦的六国遗民必会借此兴风作浪,颠覆我大秦江山。” “将军与丞相言之皆有理,但臣有不同意见。” 李斯斟酌道,“而今虽天下一统,陛下又行书同文车同轨之政,统一货币与文字,但九州仍有诸子百家,思想理念各不相同,影响其门生子弟与所在地方的黔首。” “陛下推行的新政,陛下以法度治国,一举一动都会成为他们辩证讨论的谈资。” “若他们支持陛下也就罢了,若他们不支持,则必以其影响力而阻止陛下的新政与思想的推广。” 嬴政凤目轻眯。 不对。 都不对。 这些会影响大秦,但绝不会是大秦从鼎盛走到灭亡的真正原因。 嬴政眸光微移,慢慢落在扶苏身上。 生平第一次,他不再是以执政者来审视自己的长子,而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 然后他发现自己长子的根基薄弱得可怜,没有母族,没有妻族,甚至连誓死支持他的朝臣都没有,一旦时局动荡,他唯一能让他参政议事的长子身份顷刻间便会成为有心人刺入他心口的长矛。 他没有拨乱反正清除一切不利东西的魄力。 嬴政静了一瞬。 “大秦亡于汉,但并非你们所说的原因。” 嬴政收回视线,“而是亡于内部之乱。” 一个空前强盛的王朝不会从外部被人攻破。 ——是大秦内部出了问题。 嬴政懒懒抬眉,看向李斯,“廷尉,令媛与扶苏好事将近,此事你需多费心。” 王琯脸色微变。 ——所以,陛下到最后还是选择了李斯?! 李斯呼吸一紧,诚惶诚恐,“臣领旨。” “臣定不会辜负陛下对臣的期望!” 扶苏嘴角微抿,面上浅笑变得极淡。 ——他并不认同廷尉的主张。 蒙恬起身,拱手相贺,“贺公子大喜。” · “今日上林苑传来喜讯,说是水稻吐了芽,模样与咱们的水稻大不相同。” 寒酥笑着与鹤华道,“咱们的水稻苗弱纤细,天书给的种子则颇为粗壮,纵是日后遇到大雨大风,也不会被轻易刮倒。” “不惧风雨,又少虫害,这种神物的产量怎会不高?” “内史说了,莫说只是一两千,若是风调雨顺,产量再高些也不是不可能。” 作为一个奴婢,寒酥远比鹤华更清楚粮食对黔首的重要性,“这种水稻若能推广天下,九州黔首便不会再饿肚子。” “公主,您日后必会被立庙供奉,享万世香火!” “黔首们不感谢阿父结束战乱,却感谢我?” 鹤华有些不解,“为了这些粮食,他们便会为我立庙?” “公主,民以食为天。” 寒酥道,“对于黔首来讲,没有什么比吃饱肚子更重要。” 鹤华似懂非懂,“这样啊。” “那黔首吃饱肚子了,是不是就不会再抗拒阿父的新政了?” 鹤华更关注这件事,“阿父的郡县制能更快推行下去?” “自然。” 寒酥莞尔,“若能安居乐业,谁还会惦记之前的王与侯?” 鹤华彻底明白了。 黔首们吃饱穿暖,便不会再怀念故主,便能接受大秦的一切,把自己当成秦人,对阿父誓死效忠。 ——所以,粮食真的很重要。 不止是粮食,还有其他东西。 兵役,徭役,赋税,这些大兄在她面前讲过的东西,关系到黔首能不能在吃饱肚子的情况下过得好。 所以儒家的仁义是对的,墨家的兼爱是对的,法家的赏罚有度是对的,甚至兵家的攻城略地也是对的。 他们缺一不可,但他们也有各自的缺点,需要阿父仔细甄别。 事实证明阿父做得很好,否则不会天下一统九州归秦。 鹤华双手捧着脸,第一次对粮食,对国家,对朝政有了全新的认识。 “寒酥,咱们去上林苑吧。” 鹤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