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人的单兵素质是不算太差的,但是可能是分别来自不同的元士麾下,一旦人数变多,战斗力就会显得非常奇怪。 这种情况甚至引起了洛国的注意。 因为后续的大战,全都是大兵团主力,即便不包括后勤兵,光是战兵数量都是数万。 如果齐国还是现在的这种状态,那么在后续的战场之上就只能成为突破口,这是洛国所不能允许的。 为此事洛直还专门向临淄写了信,希望他们能够选出一位能够统帅大军作战的上将军,来对齐国的军队进行统一的规划。 经过几个月的调整才算是渐渐地有了成效,在这个过程之中,齐国已经有上万人死在了宋国的土地上。 当然宋国人死的更是多,不仅仅是士卒,还有无数的普通国人,乱世之中,想要活着实在是太难了。 郑国之中,洛直率领着洛国十万的大军,再加上之前收拢的王室军队,还有那些郑国的军队,整整二十多万的军队在郑国之中,对于后勤的压力是极大的。 仅仅几个月就将郑国的粮食吃掉了两三成,以郑国的储备,最多支撑这样的大战一两年。 洛周联军二十万的军队在宋国军队身后一路追杀,宋国留下了无数的尸体。 洛直见到姑太祖母当初对各国形势的判断基本上没有错误之后,就已经彻底明白,这场战场绝对不能一败涂地。 之前姬灵均为洛直分析了列国的局势,甚至预言了大战的可能性,“这场战争胜了,邦周的形势并不会变好,因为晋国和齐国都已经变质。 这场战争若是败了,邦周的天命就会直接落地,洛国会随着邦周覆亡。 这场战争若是基本上平手,或者说小范围的失败,那么邦周还能够维持一百多年,或者两百年。 但不论是哪一种结局,天子的王冠都是要彻底被打落在地的,老祖宗所创立的宗法制度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周礼的存在会彻底成为历史。 这些罪责会背负在你的身上,伱真是个可怜的孩子。” 这就是当初姑太祖母对他说的话。 洛直并不在乎自己未来的名声,但是对于姑太祖母对未来的预料,他却感到恐惧无比。 他知道邦周的存续对素王有着好处,面对现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他只能暗暗祈祷,“老祖宗,直虽然愚笨,但愿意用这一身血,为您再博出两百年来,所有的洛氏子弟和整个洛国的子民都愿意。” 对于那些珍贵的天命神器,洛直秉持着能不用就不用的原则,因为姑太祖母说的很是清楚,即使这一场战争胜利,邦周的局势依旧不会变好。 姑太祖母的智慧是毋庸置疑的,既然如此,那么就没有必要将天命神器浪费在这里。 宋公和陈侯两个人率领着大军不断地向着颖国境内逃去。 颖国的确是国小力弱,再加上楚国就在南方,仅仅是一场野战,颖国的军队就直接被击破,根本就没能将宋国和陈国的军队拦住。 宋国和陈国的军队不断地逃着,这个时候他们已经知道了楚国和吴国全面开战的消息,这让他们欣喜若狂。 “楚国和吴国全面开战,那么楚国定然是倾巢而出。” 等到他们终于遇上了楚国的军队,连忙会和的时候,却发现楚国竟然打的是兵谏的幌子。 这让宋公和陈侯两人面面相觑起来,什么情况? 你不应该直接造反吗? 你不应该大声嚷嚷着,说要到洛邑之中去试试九鼎的轻重吗? 项程没想到宋国和陈国居然被打的这么惨,听到宋公和陈侯已经将周天子的军队打的崩溃,项程直接笑出声来。 听到洛国的军队支援而来的时候,项程脸上的神情有些晦暗难明起来。 “二位国君,开始收拢你们的军队吧,还有那些带来的辎重,接下来是真正的大战了。” 楚国大军北上的消息已经传来,洛直率领着大军停驻在了黄淮平原以北百里,这里曾经是蔡国的土地。 洛国的大将分析着现在的局势,“天子,国君,楚国目前的兵力未知,但楚国占据了大片肥沃的土地,发展水利,以楚国的国力,战兵三四万,总兵力二十万是没有问题的,宋陈联军应当还有十万人。 现在要等晋国的大军和洛国剩余的兵力前来,齐国和吴国的军队恐怕是等不到了。” 齐国拉跨的战力成了大战的隐患,本来是要迅速突破宋国,没想到齐国竟然被宋国绊住了手脚。 吴国和楚国在大别山以东杀红了眼,根本不可能支援,甚至战况紧急的情况下,还可能将宋国境内的军队撤回去。 留下齐国和宋国双方菜鸡互啄。 楚国的使者来到了洛国的大营之中,满脸傲然的向姬摆说道:“国君听闻天子无故伐宋,很是忧虑。 宋国是殷商的后裔,是素王所立的二王三恪之一,在邦周作为宾客存在,苛责这样的贵宾,不是天子应该做的。 郑侯向您进献谗言,这样的臣子应该被诛杀,才能给宋公交待,才能安抚宋人之心。 国君认为您应当学习上古的圣王,向全天下阐述自己的罪过,表达自己的忏悔之意。 如果您这样做了,天下人一定会感激您的仁德,而消弭现在的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