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陛下却让他按原路返回凉州恢复原职,个中缘由很明显。南罗战事他又被陛下钦点遁走沙场获得军功,至此司马家再次得以扬眉吐气,现在连司马祁次子司马清焕也任了左右金吾卫将军。司马清庭继任凉州节度使的呼声很高,陛下也不止一次在朝堂上提起由他掌管西凉郡,只是现在袁氏把持朝政,又因为殷氏的旧事排挤司马氏,司马家又无要害把柄落入袁氏掌中,所以这事一拖再拖。可见已经功高盖主的司马氏没被陛下抛弃——父亲想过其中的缘故吗?”
“当然因为南罗战功,或陶和长公主之故。如果陛下再像登基之初杀功臣,再让四皇子之死被人翻出,旧事重演,岂非是昏君所为。陛下不如博个惜才之名来宽慰臣工。”
吴准叹父亲只晓得抱着吴氏往日的荣耀和固守太后的遗训,却不肯多多去探听朝廷的走向及未来的趋势。皇帝也许真的厚待吴氏,那也是因为吴氏从太后薨后保持中立、对皇帝忠心之故。可在袁氏的压制下,所有与袁氏对抗的、保持中立的家族与大臣,都成为袁氏打击的对象。而对吴氏来说中立已是鸡肋,弃之可惜,留之无味。
便摇头道:“父亲的分析有道理,可只看到其中一小点,还是以为陛下会如何如何想。儿子却有另外想法,司马氏的军功只是其一,还有一层更深的原故呐。”
听到儿子微责,吴春舫也不动气,忽然觉得自己身为门下侍中,才嘲笑儿子榆木脑袋,怎又不及他那样灵通外界的动静。他何尝不意识到自身的消极与保守,然而年逾七旬的他,已无力再去为那些明争暗斗伤神,且操心本族的未来,不免好奇问:“你又听到了什么?”
“父亲可记得当年陶和长公主下嫁司马祁,是陛下金口玉言撮成?”
“怎不知呢,你刚才说的还不是为父告诉你的。你倒来反问我?”
“那父亲可听说黄闵韧有谋反之心?”
“刚才你我讨论了这事啊,是陛下殆政、偏信袁党所致。去年就有大臣上疏提醒,陛下时信时不信。近来干脆把这事交给三省去查,三省全被中书省控制,也不了了之。早几年袁氏就勾拢姚益,对四州上疏皆秘不以闻,尤其对贡州有异言者辄加贬斥。陛下闭塞视听,所有人仗马寒蝉,哪有言路可走。就算现在陛下意识到问题想刮骨疗伤,也不能保证前途一片光明。”
“这便是疾症所在。”
“此话怎讲?”
“自恩科开举以来,朝廷内外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被打破,不论前朝还是本朝,大凡入仕有三个途径:一由宿卫、二由儒考、三由吏举,其中,由宿卫者出中禁、中书奉行制敕占三分之一多;由儒者和校官开考取士占三分之一;由吏者省台院、中外庶司、郡县举荐占三分之一。但时人提及入官途径,仍然说‘首以宿卫近侍,次以吏业循资’。可见尽管设立了科举取士,世族阀门还是占有优势,七层以上还出自贵门,要不怎还有几大家族来回争斗的局面,至于寒族入仕,全仗着陛下的提携或科考。而且,每逢祭天、陛下生辰、大臣致仕或去世等特殊时期,陛下又特设几个名额恩荫臣子,致使恩荫成了常例。起先恩荫只是父职子袭,无孙承袭,到了全盛朝初年,记得陛下册立皇太子理就破例恩荫一些大臣的门客、亲校十余人。册立皇太子询时恩荫一百多人,此后,恩荫的范围愈宽广,数量也越大。相比寒士通过科举入仕,磨勘升迁多年才混得点模样,这种速度实在快。而自从袁辅政任中书令,一次恩荫就有四五百人,那些人不用问都是袁氏派系的。这也是为何如今满朝全是袁氏党羽的缘故之一。这种好处,但凡有点心思的大臣,谁不愿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在机阀要害。”
吴春舫皱眉:“你絮絮叨叨说这些,谁人不知?这与尉迟氏,还有先前说的司马祁、黄闵韧有何关系?”
“本朝恩荫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受恩荫者不能到机要衙门做官。司马祁当年受恩荫时是一个边镇的小县令,一个武人做县令是乱用人,司马祁自称有抱负,于是便千方百计寻找出路。听说陶和长公主新寡,不顾别人告诉他长公主脾性不好,还坚持求娶,偏偏长公主也看上了他,于是这桩姻缘成就他的前程,即使受‘未禧宫事件’影响,也因为皇亲国戚才得以免责,又适逢南罗战事,于是司马家抓住机会立军功、博爵位。黄闵韧是太子理册封时受的恩荫,被放到贡州做了判官,袁辅政时常在御前赞黄闵韧,黄闵韧成为贡州节度使多半是袁氏的帮衬。后来袁志琅到贡州经商,又由黄闵韧提携为财税官。尉迟家也是恩荫出生,只因有尉迟渺门当年的事在,尉迟氏才被陛下搁在一边数十年,除了权力,却也未曾伤到半点尉迟氏的利益。可见,受恩荫的十之八九世代荣耀,哪怕无权,但根基在那里,总好过寒门入仕需要一步一步升迁。三年前陛下诛阀门是怕他们坐大,可现在看来阀门的实力还是很大,陛下杀了几个家族必然给其他家族机会。依儿子看,一旦贡州造反,司马氏、尉迟氏必会是陛下最为依仗的家族。也可见,陛下为了太子羽翼刚强,联姻尉迟氏,不可说不用心。”
“你的意思,陛下实际上对太子询寄予厚望,哪怕章氏刚被打压,也只是陛下害怕寒门强势,而非针对太子。”
“对。现在太子与章妃脱离关系,就与章氏脱离关系。陛下默许太子如此做并未加责罚,是因为太子在陛下心里还是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