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的徽州是一个山清水秀地方,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提笔采风,城与城之间的郊区更是美如画。
郊区里坐落了不少村庄,其中,一小村临山而起,零零散散住了不少人家。
两家庭院住着平常百姓家,中间隔了条篱笆,篱笆旁有一棵多年的梧桐树,幼时的苏逸最大的乐趣莫过于爬上梧桐树,去看篱笆另一旁的吴嘉平。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正值秋意深深的日子,巳时的太阳还不算太热,刺眼的阳光从密稠而焦黄的梧桐叶投射下来,到了地上变成点点光影。
梧桐花散发着浓烈的香气,闻多了不免让人作呕,这时,树上多出个小人儿。
那人影在树枝中间忙碌了半天,墨黑发亮的双眼左瞧右看,寻到想要找的人,神情豁然开朗,嘴角扯出深深的弧度。
“阿姐你看我给你带了什么。”
说完苏逸像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拿出用纸包裹完好的糕点,被墨水浸黑的小胖手扶着枝干,另一手拿着糕点,笑吟吟地对着底下洗衣物的吴嘉平。
虽说吴嘉平是农乡女子,但长相是极好的,青丝用木簪挽成一个发髻,忙碌的劳作让碎发掉落在颈窝处,认真的眼眸和时常带着笑的嘴角,小麦色肤色配上一身麻布衣不显唐突,更有田园的气息。
听音识人,吴嘉平知晓是何人后便忙站起身,双手不断地在身上的围衣上擦了又擦,朝着梧桐树喊道:
“小孩,你不好好去听先生讲学在这干什么。”
语气尽是严厉些,面上也是露着笑的。
“先生教的我听一遍就熟知了,这是先生奖赏给我的桂花糖糕,好吃的紧。”
苏逸说完就把桂花糖糕丢向底下,那糕点滚了几个圈停在了吴嘉平的脚边,而他早已一溜烟便跳下了树。
“哎你这小孩…”
吴嘉平跨步向前,本想喊住,奈何苏逸似候子一般。
吴嘉平只好把脚边包裹完整的桂花糖糕拾了起来,放在一旁的凳子上,便继续刚才的劳作。
要说吴嘉平为何如此淡定,那就要问问苏逸为什么三天两头地去跑到树上,每次都要喊上一声“阿姐”才肯罢休。
他俩自记事起就如此要好。苏逸祖上数三下,也是个当官的,当了一靠的清官,家财却没积累多少。
告老还乡时朝廷赏了不少钱财,而那位清官把那些钱财一大部分给“济民”了,后世没有怨言,安生在城外活了几辈人。
吴嘉平不是大户人家的小姐,没有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规矩,上过几次私塾,识得一些字,每日除了为家做些劳作过得也自在。
苏逸是个混小子,他阿爹常把“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来形容他,皮倒是皮了些,但那些私塾的老先生却常夸赞他:这小子是贪玩了些,但那功课做得是极好的。
吴嘉平和苏逸两家平常也有不少来往,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也是有些道理的。
因如此,俩小孩自小关系就好。吴嘉平虽只年长苏逸一岁,但在他面前依然是个大姐姐的模样,身高差了小半个头。
她生来性情细腻,比苏逸懂事早,在可以帮家里劳作的时候苏逸还是个混小子,整日缠着吴嘉平陪他玩,上树摘果子,下河摸鱼也是常有的事。
苏逸很喜欢粘着吴嘉平,倒不如说喜欢吴嘉平;当他还是孩提的时候,童言无忌便说长大要娶吴姐姐,大人们不以为意,把此当成了笑话。
年龄稍大一些,赶上过节时,吴嘉平去城里采购,苏逸总是趁老先生不注意偷溜出去,央求吴嘉平带她同去,软磨硬泡后终是拗不过他,就悄咪咪的带他走了。
苏父苏母知晓了此事,没有说吴嘉平的不是,把错推给了苏逸。
锁也锁了,罚也罚了可家里就是关不住苏逸,苏父苏母只好作罢,任由他去,只要不误了功课。
没了父母的管制,苏逸便撒了欢;城里的风光迷了苏逸的眼,每次来都看不过瘾。
这可苦了吴嘉平,一边采购的同时还要顾着苏逸,实在是分身乏术,尽管苏逸对吴嘉平保证自己不是孩提了,可吴嘉平还是必须要求牵着他的手。
苏逸自然是答应的。
八月十五那天,也就是所说的中秋节,去城里时他们赶得巧了,看到了那些官家小姐回家省亲的气派。一大群人,轰轰隆隆到半晌,好不热闹。
淹没在人群中的吴嘉平观望着,对那些十指不沾阳春水,插着金钗穿着锦缎的富家小姐直夸好看。
苏逸也是惊地半张嘴,不过反应倒是快,扯了扯吴嘉平的袖口说:“气派倒是气派,不过我觉得那些小姐还没有阿姐好看嘞”一脸天真样。
吴嘉平忙捂住苏逸的嘴,低声说:
“你这小孩又拿我打趣”说罢便揪着苏邑的耳朵。
苏逸不乐意了,梗着脖子说:
“讲学时,老先生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我听后觉得这就是阿姐,哎阿姐松手,痛~”一脸滑稽像。
吴嘉平的手劲很小,可苏逸还是抱怨了几句:
“阿姐小气量,我是在夸你好看哩。”
“你这小孩越发油嘴滑舌了”
吴嘉平松了手,瞪苏逸一眼,后又嗤笑了起来。
吴嘉平才疏学浅,自然听不懂苏逸说的那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只不过看他笑的可爱便松了手。
日以夜替,景顺十年,皇帝再次下诏广纳贤才,这正是寒窗苦读的学子所盼望的,各地的举人有的早已在进京路上,有的还在为启程做准备。
“阿姐,我明日就要赴京赶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