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赵府之时,淅淅沥沥下了一天的雨总算停了,岳雨拾从李维云手中接过点心,先一步跨进大门,结果进门就看到了钱元均。
自从来到这里,岳雨拾不轻易能见到钱元均,国公府邸不算小,内外有别,两人的时间又有不同,听说世子给他安排了专门教授春闱学子的书院,加上平时钱元均会外出应酬交际,与京中学子切磋,自然也是早出晚归。
钱元均看到岳雨拾也有些意外,今天下课之后前往大儒家拜访讨教,结果对方不在家只能无功而返,回府早了些,没想到遇见岳姑娘。探望他,给他送些补品,谈话间有时会提及岳雨拾,只不过从钱宜萱的话里听出她并不喜欢这个护卫。
因为上京路上相处几天,钱元均觉得岳雨拾虽然待人冷漠了些,也不失为一个负责的护卫,只要这样就够了,他没有那么多心思放在喜欢不喜欢上。
两人说话间,李维云已经进了赵府大门,只不过因为岳雨拾背对着大门,看不见他的身影,倒是李维云深深看了两人一眼才走开,引起了钱元均的注意。
钱元均住在赵容瑾附近,自然知道经过这人是他的好友,只不过不懂那莫名其妙的敌意从何而来。
一无所知的岳雨拾辞别钱元均后直接把点心送到钱宜萱的院子里,钱宜萱还没有回来,估计还在福心院里,于是把东西全部给了开门的小丫鬟就走了。
回到自己房间晚饭时间已经过了,好在谭虹姐帮她把饭菜放在房间里,中午光顾着想事情,没有吃东西,现在的她是真的有些饿了。
吃完晚饭岳雨拾照常去了福心院,钱敏敏不想要她知道今天发生的事,她就当作不知道,翻过院墙的时候正好看到二夫人夫妇探病后告辞,她想起来谭虹姐说过,很多人都知道她经常去看望钱敏敏,但是谁也没戳穿。
她进门看到钱敏敏一如往常的在桌前等着她,面前黑漆漆的药碗上还冒着热气,脸上还特意涂了脂粉,看起来面色红润。
岳雨拾从自己包里拿出一包蜜饯,这是她之前亲手做的,刚刚出门的时候顺便带过来了,想让钱敏敏吃完药之后能够舒服一点。
陪完钱敏敏出来,天色不早了,岳雨拾今天没有机会练武,出门的时候就将剑带上了,一个人去了小练武场。
看守练武场的于伯对于天天过来的她已经十分熟悉了,将大门钥匙递给她,让她走之前收拾好关门之后就放心遛弯去了。
练武场寂静一片,岳雨拾解开藏锋开始练剑,岳氏剑谱她已经烂熟于心,练了两遍之后已经是夜深人静。
见四下无人,短时间不会有人打扰,岳雨拾开始练另一套剑法,一套真正和藏锋剑适配的剑法。
这套剑法不同于其他剑法,每一招都是简单利落的,刺劈点截,所到之处,仿佛带着无尽的血色和杀意,而此时的岳雨拾也不似平常,如同来自地狱,所向披靡。
剑招使尽,杀意却还没有平息,岳雨拾眼角泛着微红,席地而坐,用内力平息着自己与藏锋剑中的激荡。
之前在军营里说藏锋出鞘必然伤人的说法并不是吓唬李维云的,藏锋之所以是名剑,除了因为它是大师所作,还因为它第一任主人是前朝的名将,因为常年在战场拼杀,这把剑也被浸染的有些邪性,后面几经易手,主人都不是善类,这剑的凶戾之名愈加响亮。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岳雨拾是不会将这把剑显于人前,更不会用它来伤人。
运气结束,将藏锋收回剑鞘,岳雨拾又将练武场恢复原样才锁门,锁门的时候巡夜的护卫队正好巡到这边,听见这边有动静迅速将岳雨拾包围起来,好在其中有人认识她才解除了误会,见她没有带灯笼还好心送她一盏备用的灯笼。
岳雨拾第二天将灯笼还给好心的护卫的时候,听说了一个消息,卫国公传信回来了,卫国公班师回朝之后不久,向朝廷告了长假就离开了京城,一度没有任何下落,除了皇帝谁也不知道他干什么去了,就连钱家人进京也只见过他一面。
眼见现在已经四月中旬,卫国公传话回来,顺利的话会在五月中旬回到京城,这消息是今天早上传过来的,传信的小伙就是护卫队的一员,消息自然知道的比其他人快。
岳雨拾没有见过卫国公,听护卫队的人形容,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将军,为人铁面无私,就算是亲儿子犯了错都照打不误,说起这个,几个资历老的护卫聊起好几年钱二爷在京中不知犯了什么错,被边疆的国公爷知道了,发怒要军法处置,特地派了亲兵回来亲自盯着打了板子才罢休。
听了不少八卦,岳雨拾的脑海中勾勒出一个板着面孔,整天看着你想挑刺,气鼓鼓的一个老头形象。
在福心院将这话一说,逗得钱敏敏忍俊不禁,笑完之后钱敏敏才叫她不要担心,卫国公十分慈祥,一定会喜欢她的。
钱敏敏的话并没有让她安心,想到自己在卫国公府里和世子合伙骗人的事要是被卫国公发现了,也不知会有什么后果,不过岳雨拾刚刚下定决心要继续陪着钱敏敏养病,没道理立马又打退堂鼓,怎么说也要撑下去。
就这样过了几天,岳雨拾又有事情要做了,一是几个月前花娘弑夫案总算是要升堂了,京兆尹府让她去旁听作证;二是叶思思给钱宜芙下了帖子要与她比琴,叶思思请了不少名家作评,又包下了照影阁作为比试场地。
花娘的案子是在岳雨拾意料之中的,皇帝亲自过问的案子下面的人自然不敢怠慢。但是叶思思这手笔是她没有想到的,听钱敏敏科普,这种不同才女之间的才艺比试在京中并不少见,就像读书人之间的文人相轻一样,大家谁也不服谁,设个地点相互比试一番也实属常事。
而照影阁是京中风雅之地,文人墨客常聚于此题诗作曲、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