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份的京城,可以洒水成冰,正是寒冬腊月的时节。 而且这日子越是靠近年节吧,那小风越是嗖嗖的,跟小刀子儿似的往人衣服里钻。 再加上京城的冬日几乎永远都是灰蒙蒙的一片,就跟散不开似的,总不见太阳。 邮票总公司门口的树木,又都是光秃秃的,随着风摇头晃脑,几乎片刻不停歇。 这就更让天寒地冻的京城平白更冷了几分。 但偏偏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 哪怕在“小市场”里的邮票贩子们都冻得缩手缩脚,站一会儿就得蹦跶几下。 他宁卫民却像一点也不知寒冷似的。 在各个摆着邮册的地摊儿上,不紧不慢地挨个儿转悠,留下他那一探究竟的身影。 “哥们儿,有票想出吗?高价收!” “兄弟,你是要买还是想卖,咱谈谈好吗?” “齐白石小型张,齐白石小型张,两块六转让,只此一张啊!” “风筝梅花鹿加荷花,中国古代科学家,谁没有,您找我来补啊!” “哥儿们,有前年的奔马吗?去年西游记呢?嗨……嗨……别走呀,要有咱谈谈啊,高价求购啊!” 其实为什么宁卫民这么大的兴致啊?他就真不知道冷吗? 嗨,不为别的,主要听到这样的吆喝声,他确实真的是在享受。 他也体味到了康术德在“鬼市”所说的那种,“闻着这里的买卖味儿就不想走了”的感觉了。 而另一方面呢,他其实也是在拿专业目光扫货,观察行市。 并且很快,他就发现了一个明显的好事儿。 敢情当下的行情,是新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最走俏。 仅有少数的人,才会关注“老”一点的纪念邮票和“运动”时期的邮票。 对清代邮票、民国邮票和解放区邮票,大多数人都不太有兴趣。 所以乍一上手,宁卫民就是奔着高精尖去的。 他仔仔细细地翻看那些邮票贩子的邮册,兹要见到老邮票就果断拿下来,绝不放过。 说实话,这时候买货可真是难得的一种享受,就跟遍地捡钱似的。 因为好邮票几乎随处可见,而且许多品种还没受到应有的重视,用京城的话说叫做“卤大”。 这不,才连着翻了十几本儿邮册。 宁卫民就从中发现了一张阔边儿大龙,三张光齿小龙票。 六张日版蟠龙票,四张伦敦有水印蟠龙票。 还有一整套的“文10主席最新指示”和两套的“文1战无不胜的红色思想万岁”邮票。 另外还有这两个“文”字系列的三十多张散票,以及二十几张解放区的散票。 是真不白来这一趟啊。 尤其因为这年头的邮票贩子还不专业,价格谈得也相当便宜。 要知道,初期的邮票贩子分两种人。 一种是没工作的,真正的闲散人员,成天都泡在这儿。 另一种是在工厂或机关有一份正式工作的,抽冷子跑来干第二职业。 可无论是没工作的还是有工作的,想单纯靠倒卖邮票发大财的想法,那是绝对没有的。 贪心的主儿,无非是想靠干这个赚两个烟酒钱,最多下下馆子打打牙祭。 更多的人,其实只是想把自己手里多余的邮票卖出去。 然后用获得的收益再去买自己喜欢或者缺少的邮票。 这就叫“以邮养邮”。 说起来,其实就跟喜欢养鱼的古四儿,想靠卖鱼赚点饲料钱的想法类似。 而以此时工资收入水平还很低,国人发了工资首先要考虑吃喝穿用的社会环境而言。 这些人每天戳在这里,真要能赚上个块儿八毛的,就已经很满意了。 这既可以叫做没见过世面,也可以说是贫穷限制了想象力。 另外,毕竟这个不正规的小市场才刚刚形成,眼下又是信息闭塞的年代。 即使是邮票贩子们,邮票知识也不够丰富,而且都没什么做生意的经验。 这又和宁卫民怎么能比呀? 他是谁啊? 那是职业邮商! 在信息时代倒腾了十三年邮票的行家! 不但见过的邮票可海了去了,对邮票行当的发展史全盘了解。 他对这行里的人心算计,阴谋诡计同样熟稔无比。 无论学识还是见识,甚至是手段和资金级别,都是足以碾压这帮业余的小鱼小虾。 绝不是吹,宁卫民轻而易举的一招儿,就够这帮邮票贩子受的。 什么招儿啊? 投石问路。 说白了,就是宁卫民想买什么邮票,他不直接说买。 而是指着看上的这张票,先问人家卖价儿。 道理很简单,邮票贩子以为他有货想卖,给他开出的收购价儿就不可能高啊。 听见价儿了,宁卫民再反口,要买对方手里的票。 那人家不就等于就被自己刚才说的价儿给套住了嘛。 这时候再要高价已经开不了口了,没理由说不过去啊。 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