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众望所归地称了帝。
这般尧舜之仁的美谈,不知信服者有何其众,但于易观澜来说,却是千万个不信的。
她虽未能成为太子敏的东宫妃,但因与萧敏年龄相仿,加之前粱天子对于易崇宠爱有加,曾数次召她进东宫作太子伴读,只是易崇害怕她女儿身的秘密败露,待她去了几次后便婉言推辞了。
在她印象里,太子萧敏绝不是那等读圣贤书读傻了的书呆,而是自有他的雄心和远志。他经文武略,自幼博览群书,尊崇儒家的德治政钧之道,也常设清言,与人持麈谈玄,往辄破的,见解独到。亦认为治国不可无法,对于法家的严刑峻法之说并不排斥。
为此,朝中常有人认为太子敏“优柔善变”,恐其“心智不坚难执一国之钧”。陈郡谢氏则更为犀利直白,评价其“蕴藉不立崖异”。
此言虽为恭维,却暗寓轻讽,意思是萧敏虽胸有丘壑,但不爱树立异帜,太过没有锋芒,泯然于碌碌之众。
易观澜却觉得,萧敏也许是看到了一些旁人看不到、抑或是看到却视若无睹的,匿藏在这个泱泱帝国繁盛表象下的蠹弊。他集取百家之长,融汇百家之思,也许是想寻求一条与萧氏历代君王抉择不同的出路。
但很可惜,他还太年轻了。
萧敏并没能等到克承大统,匡国济时的那一天。不知是出于被迫还是无奈,他将帝位拱手相让给皇叔萧缙,而他自己,却被冠上了一个堪称轻佻的封号——永乐侯。
皇城戒卫森严,一行人过得重重门,经由道道查验,才终得以觐见天子。
饶是易观澜早有预备,待站于金碧辉煌的太极殿上,当下却也分不得心去操心那萧敏了。
因为面前这位新帝实在是不像传闻中那位横戈跃马、打服诸侯的赳赳武夫,而是生得相貌瑰杰,儒雅俨然。
他理当是三十上下的年纪,皮肤因行军征战而略显黝黑,却雄姿英发,唇不笑而微钩,神采熠熠如少年郎。并不像前梁天子那般锋锐深沉,令人望而生畏。
时人甚爱崇美男子,便是品性尚有不足之人,只要生了张足够出挑的脸蛋,也能赢得美名远扬。萧缙因才能享有的盛誉更甚于脸,细究之下,难免不让人惊心。
萧缙含笑望着他们,抚掌道:“早闻人赞易家兄妹雌雄双绝,朕却不信,如今见了,才知此言并未夸大分毫。”
易观澜心中一凛,刚待谦辞,却听得易止怜声如涧谷莺啼,令人闻之心生悦然:“久闻今上令誉,今幸得面上,方知百闻不如一见其理,传闻有一日也可尽信。”
这话回得不卑不亢,却结结实实赞了萧缙一把,果然萧缙哈哈一笑:“妙哉妙哉,易崇竟娇养出个如此伶俐的小娘子,只可惜英雄折戟,天不假年啊!”
这话却是不好回了,易家兄妹刚经丧父之恸,又皆年少,黄门怜惜他二人双璧绝世,怕他们经不住打击说出什么狂悖之言,惹得主上不悦。
刚要把话岔开,却闻那易大郎坦然道:“财能致祸,象齿焚身。家君未尝不懂其理,只是他生性狷狂,以为人谋他财皆能从容应对,殊不知遇上晁高那等莽夫,却是秀才遇上兵了。”
萧缙闻言心生玩味,饶有兴趣问:“哦?你竟是这么个想法。听闻石崇焚楼前称’家财亡他‘,既早知如此,为何不尽散家财?”
“世上有几人能做到空山空回?若做那莽昧无知的匹夫,不知其所怀璧价值连城,倒也罢了。家君已识得金玉之妙,又是个尘俗之人,岂能不藏珠于腹?若说散尽家财,倒更为难,天下贫者何其众,如何散?怎样散?若不能让贫人皆得,不如不散。自古不患寡而患不均,财已能致杀身之祸,不均之财,岂非招天下大乱之祸?”易观澜深深一长揖,虽形容肃穆,可说出的话,可谓是大逆不道了。
黄门听不懂他这一连串文绉绉的话,却听懂了最后一句的“天下大乱”,当即脸色大变,心说这易大郎白生了个天怨人怒的好皮囊,怎生这胆竟比牛胆还壮?
也不思量思量,凭他这单薄的小身板,竟也敢出言不逊。若惹怒了主上,怕是都经不得挨上一下,单是一巴掌估摸就能让这玉人郎君一命归西,命陨金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