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静元还没回答,一个素色衣衫的中年妇人匆匆而来,正是内文学馆的长史薛怀青。两人一番寒暄。
薛怀清见女犯倒在一片血泊中,触目惊心,不敢多问,只问捕快们何时撤走。
裴静元当即传令,各处人马撤去。
“洛姑娘,你怎么在这?”薛怀清疑惑地问。
裴静元道:“这位姑娘小小年纪,很有胆色,大理寺还当谢过内文学馆。”
薛怀青如实相告道:“洛雨是京兆韦氏的族人。”
裴静元奇道:“为何不姓韦?”
“她是韦霑韦大人的义女。”
“哦。”裴静元沉吟了下,忽然道:“洛雨姑娘刚与女犯同处一室,是重要的证人。大理寺想请她去一趟府衙,协助办案。”
薛怀青何等聪明,见他闻听洛雨是韦家人,就立刻翻脸,定是跟韦家有什么过节。犹豫了下问:“你可愿随他去?”
洛雨撇撇嘴道:“他们是官府的人,人多势众,学生有什么愿不愿的。”
裴静元哈哈一笑,叫来两个手下保护洛雨,随后集合人马,带着女犯尸首,离开了国子监。
这时,国子监的监丞已让郎中赶来,给杜若飞查看了伤情。
洛雨听到他刀伤不深,没有大碍,就放心了。
薛怀青带着洛雨回到明德堂,一路上问了些细节。
回到考场,众考生正议论纷纷,薛怀青亲自安抚一番,又对同僚道:“洛雨姑娘协助大理寺捉拿到刺客,胆识,智谋足称女中英杰,这仪容举止的测试理应为上。”
众女官道:“谨遵大人。”
洛雨却叫苦不迭,她上午故意胡言乱语,就是为不通过考试,没想到事态会如此发展。
午饭过后是笔试,洛雨接到考卷,一看题目——“试论‘怊怅述情,必始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又及两晋与南朝文章之风骨。”不禁轻“咦”了一声,原来这议论出自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正是她来之前,韦霑让她强行背下的几篇文章之一。
“韦伯伯真是神了。”洛雨拿起笔,笔走龙蛇,没到半个时辰,就答完了。
她交了考卷,随两名官差出务本坊北门,对面即是皇城,又经禁军查验腰牌,进入城內。
大理寺在皇城东侧,进入一座正堂,只见裴静元已换了件银色团花圆领常服,坐在窗前煮茶。
两个官将洛雨带到,就退下了。
洛雨心里七上八下,但见裴静元也不和她说话,就走上前看了半晌,忽然道:“阳羡茶怎能这么煮?”
裴静元见她认出此茶,便道:“你若是也懂煮茶,不妨来试试。”
洛雨也不客气,走上前,径直把釜中茶水尽都倒掉,又放入新茶,白水,关小炉火,煮了片刻,待釜中水沸,舀出一勺水,撒上少许白盐,再用竹筷轻轻搅动,如此三沸之后,满室茶香四溢。
之后,她取过一只清亮如冰的海棠茶碗,乘了一碗,递给裴静元。
裴静元一看,清幽见底,香气四溢,忍不住赞一声:“好手艺。”
原来韦霑身旁有个亲随叫朱晴的,是煮茶酿酒的高手,洛雨跟他多年,早学的他一手本事。
等茶水变温,裴静元喝了一口,与自己煮的有云泥之别,不觉赞道:“好茶,还真有些本事,不愧是京兆韦氏的子弟。”
洛雨淡淡道:“河东裴氏也是鼎鼎大名的世家大族,裴少卿用不着谦虚。”
裴静元微微一笑道:“我虽然姓裴,可也未必就出身河东裴氏。”
洛雨道:“阳羡茶是本朝的贡茶,只有皇族,和受皇帝赏识的勋贵、近臣才有此茶。”
“再看这套茶具,轻薄如冰,是上好的秘色瓷吧?一套就够得上低等官员一个月的俸禄。大人受皇族恩宠,又家底丰厚,除了出身河东裴氏,还有哪个姓裴的?”
裴静元默默听完,忍不住赞道:“观察细致,推理缜密,倒像个推案老狱。”
洛雨却不搭腔,只嘀咕道:“果然是河东裴氏,怪不得这么年轻就做到少卿。”
她这“嘀咕”不大不小,正好让这位少卿大人听到,但裴静元却像什么也没听到。
洛雨却忍不住了:“裴少卿,既要审问,怎么还不问?”
“怎么?这么着急想试试大理寺的刑具?”
“我并没犯错,为什么对我用刑?”
“规矩。”裴静元慢悠悠地道,“不经过用刑的口供,本大人从不相信。”
洛雨不知真假,却不敢再招惹他。但坐了一会,就像屁股被火烧了一样,又开始满屋子打转。
那裴静元倒是不慌不忙,一边喝茶,一边和洛雨聊些家长里短,多大了,祖籍哪里,父母是谁,渐渐地话题净往韦霑身上靠。
洛雨知道他用意,自然答的十句里面七句是假。
眼见夕阳西斜,裴静元还是不提正事,洛雨再沉不住气,跺跺脚道:“少卿大人,我已经在这一个时辰了,你既不问我刺客的事,也不放我走,难道是想留我吃晚饭?”
裴静元摆摆手,依旧不紧不慢地道:“不急不急,快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