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纳德安慰了下两个眼巴巴还想演白日梦类似的项目的女演员,催促他们和剩下的几位主演,一起去接受记者的采访。这是个好机会,让这些亚裔女演员有上媒体的机会。
「富田,富田,这次又演好莱坞的电影,和龙威小子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记者也看到了他们,拍照之余,也有文字和电视台的记者来采访她们。
「我想这部喜福会,不仅仅是说亚裔的故事,其实这是一个第一代移民的缩影。不管是意大利裔,犹太人,还是拉丁裔,他们的家庭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都会经历喜福会里几位女性经历的事情……」
富田谭玲早就接受了白日梦公司的媒体培训,公关顾问迈克尔·格雷,给喜福会的营销,想了一个特别的方案。
有时候,电影的营销,比电影本身要重要的多。
比如这部「喜福会」,如果按照华裔故事的营销办法,那么就很难吸引那些主流的白人观众走进电影院。
「末代皇帝」当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不过他们毕竟有一个最后一个皇帝的噱头,再加上奥斯卡奖大获成功,最后末代皇帝,被定位成了一部东方的奇异历史的风光片。
但是「喜福会」就很难有末代皇帝这样容易营销的方向。本来就是一个几个华人女性在阿美利加的人生经历,你怎么让主流观众对这种故事感兴趣呢?
最后,迈克尔·格雷给出的方案,就是放弃关于华裔的宣传,而把这部电影,定位成一个一代移民家庭里的女性,是怎么融入阿美利加文化里的。中间有什么文化上的冲突,最后怎么使用本民族的文化来解决冲突,融入社会的主题。
和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
不一样,阿美利加是一个由移民建立的国家,所有在阿美利加生活的人,除了很少数的原住民,大多数都是从某个地方,坐船移民而来的。
所以,对第一代移民的那种认同感,是深入阿美利加每个人心中的。不管他们是从家庭的长辈那里听说的,还是从历史课本上学到的,又或者是通过「教父」这样的电影领悟的,总之,自己祖上有那么一对老夫妇,幸运地来到了这片自由的土地,靠自己努力工作和一些好运,最后开枝散叶有了他们这些后代,每个人都想去了解这些祖辈的故事。
「梅兰妮……伊丽莎白……雪儿……」
罗纳德在剧院门口,继续欢迎他邀请来的几位女明星。梅兰妮·格里菲思,伊丽莎白·苏,雪儿等都来捧场,他们都是罗纳德过去电影里出现过的那种有自己独特性格,不是男主角附庸的角色。
这也是迈克尔·格雷的营销计划的一环。除了第一代移民这个大主题,女性也是这部「喜福会」的主题。
要融入阿美利加社会,女性又比男性更难一些。除了语言和工作面临的困难,女性还有一些特殊的问题。
和大多数国家不同,阿美利加在二战后,其实职业女性的大量出现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而很多老一辈的移民,他们母国的环境,其实是不提倡这种出来工作的女性的。
脱离了那种大家族,聚居的氛围里,周围有一些同族裔的长辈女性,可以言传身教她们以后,到了阿美利加还得自己打拼,在陌生的环境和文化里,学习怎么做一个女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
这也是各种不同的移民的母国文化,和在阿美利加这种大熔炉里,普遍性的问题。
就连大家庭文化比较浓郁,和华人有类似的文化的意大利裔,到了第三代以后,也会逐渐瓦解,变成小家庭为主的单元。
所以,几乎每个族裔的观众,都能找到一些感同身受的部分。
这样,这部「喜福会」,就不单单是一部华裔女性的挽歌,而是变成了所有移民家庭,都会经历的文化冲击和融合的史诗。
……
「呜呜呜……」
谁也没想到,事先讲好的讲述移民身上文化融合的「喜福会」,在电影临近结束的时候,让全场参加首映的观众,都哭了出来。
特别是那些来看女性电影的观众,更是深深地被剧情打动,不断攀升的戏剧冲突,主人公们遭遇到的种种矛盾,坚守传统的老一辈和开放融合的年轻一代之间的互相看不惯,和最后的和解……
到了电影快结束的时候,在晶妹的父亲(罗纳德的老朋友朝理扮演),解释宿愿遗弃双胞胎的真相的时候,全场的情绪被引导到了破堤而出的地步,一个人哭了以后,所有人都忍不住眼泪了。
「哦,上帝,这简直是一颗催泪炸弹……」戴安也忍不住了,拿起手帕擦眼睛……
「额……」,罗纳德感觉也很受刺激,好几次差点没忍住泪水。不过作为一个职业导演,他对这电影的情节其实不是太喜欢,与其说是电影本身的催泪,不如说是韦恩·王导演那种华裔身上独特的烘托气氛,和引导观众思维方向的能力太强。
虽然有些说不通的情节,但是整部电影被他剪辑的可以让阿美利加的观众忘记瑕疵……
「你不知道,这是华语电影的一个独特的类型,叫做苦情催泪片……我们好莱坞以前有过,不过现在已经失传了……」
罗纳德赶紧说些理论性的话,不让自己的情绪被导演牵着走,差点就破功哭出来。这个电影对于那些对华人文化不懂的西方人来说,还真的是很合他们的胃口。
压制的,封建的,古代华人的那种封建**,和华人里面那种友好,
温情,互相体谅的美好,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让西方人无不觉得,这些人真的是过着一种道德上美好的生活。
「顶峰剧院」是一个单厅的电影院,非常有设计感,总共容纳四百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