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你暂且不要那么激动,”普朗克说,“本来我也没有当回事,不过在李谕的推荐下,并且仔细阅读后,我发现这个年轻人物理直觉好得可怕,又如此才思敏捷,是个不得多得的天才。” “天才?”莱纳德反问道,“我还不知道是谁写的论文,英国人吗?那帮家伙就喜欢抓着微粒说不放,好为他们的精神领袖牛顿翻案。” 莱纳德这么说多少还是有点道理的。 如果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大家就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微粒说的观点大部分都是英国人提出。 近三百年前,同时代的牛顿和惠更斯分别是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的代表人物。 不过自从牛顿之后,微粒说渐渐式微,波动说最终大获全胜。 但这并没有结束,微粒说在英国科学界仍旧很有地位。 比如布朗运动是英国人布朗提出; 化学中最早提出原子论的道尔顿,也是英国人; 还有电子(汤姆逊)、质子(卢瑟福)、中子(查德威克),都是英国人发现; 乃至后来反物质正电子(狄拉克)、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这些理论都是英国人先提出来。 反观同时期的欧洲大陆,则普遍相信以太学说。 洛伦兹已经很接近相对论,但他宁愿花时间去论证以太会膨胀收缩,也不肯放弃以太观。 至于菲涅尔、亥姆霍茨、赫兹、莱纳德等等,统统相信以太! 也就玻尔兹曼是个“异类”,但欧洲大陆有几个人相信他的原子论?历史上玻尔兹曼甚至被逼得自杀收场。 所以爱因斯坦和普朗克这两个德国人提出量子理论,对欧洲大陆来说,可以说非常的离经叛道,面对的压力很大。 这也就很好解释了为什么普朗克选择了慎之又慎。 他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说:“量子只是一个纯粹的假设,而我并没有考虑太多。” 这是普朗克本人的名言。 他也的确只把量子当做了数学上的假设,不敢再越雷池一步。 毕竟提出量子理论时,普朗克已经四十多岁,本人性格又不喜争强好胜,所以选择了隐藏锋芒。 但爱因斯坦和他不一样。 爱因斯坦现在年轻气盛,又只是个临时专利员,迫切想要出人头地,好进入大学当个梦想的物理教授。 普朗克把论文翻到第一页,对莱纳德说:“这篇光电效应论文的作者叫做爱因斯坦,目前是瑞士伯尔尼的一名临时三级专利员。” “爱因斯坦?”莱纳德琢磨了一下,“听名字,是犹太人?” 普朗克说:“这有什么关系吗?” 莱纳德没有多说太多,但还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不接受这个临时专利员的论文观点,等他什么时候也成为一个大学教授,才有资格提出惊世骇俗的内容,否则只是在哗众取宠罢了。” 普朗克摊摊手:“好吧,但如果他是对的哪?” “不可能!”莱纳德断然道,“我自己做的试验,我最清楚!” 不得不说,莱纳德的确是个实验物理学天才。可惜他的理论基础有点拉胯,明明做出来了很出色的试验,却总不能更进一步。 莱纳德又问道:“听说你最近见过瑞典皇家科学院的人,今年的诺贝尔奖谁最可能被提名成为候选人?” 普朗克当然知道莱纳德真正想问的是自己有没有希望,于是回道:“据我所知,你被提名了。但伦琴、洛伦兹以及开尔文勋爵一起提名了李谕。你知道的,其中有两个是诺贝尔奖得主,他们的提名分量很重。” “什么?!”莱纳德非常气愤,“难道诺贝尔奖中最重要的物理学奖,继颁发给波兰女人后,又要颁发给落后的清国人?这还是高高在上的诺贝尔奖吗?!” 莱纳德还真不太看得起整个亚洲人…… 普朗克说:“但不可否认,李谕的成就值得诺奖。否则如果连他都不够资格,诺奖岂不本身就失去了权威性?” 莱纳德张了张嘴想说什么,但最终话到嘴边却改成:“普朗克教授,您有没有提名谁?” 普朗克笑道:“我连提名的资格都没有。” 诺奖的确不是随便谁都可以提名,莱纳德想想倒是有道理。 诺奖评委会那帮人又油盐不进,个人的话很难钻后门。除非普鲁士科学院去交涉,但一国科学院基本不会做这种事情,万一让别人知道,可不是一般的丢人。 不过普朗克虽然无法成为提名人,却可以作为专家给被提名者写专家报告,这些专家报告最终将汇集到诺贝尔奖评委会,作为评审的依据。 莱纳德没多久就悻悻然离开了普朗克的办公室。 他走后,普朗克又提笔给爱因斯坦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够当面见见他。 爱因斯坦收到信后,马不停蹄来到了柏林。 进入柏林大学普朗克宽敞的办公室,看到那些高大的原木书架、数个平方大小的办公桌,爱因斯坦羡慕不已。 这才是他梦寐以求的工作环境!而不是专利局那个小小的堆满审核文件的办公桌。 “普朗克教授,您好。”爱因斯坦脱帽致敬道。 普朗克说:“不用拘谨,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