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谕的邮轮抵达美国后,冯如立刻开始搬迁工作,有了专门的一艘船,运载能力根本不需担心,他甚至把一架已经生产好的飞机拆除后一并装船。
同时,美国的几位科学界名人在与李谕通电报时,表示希望搭乘这艘邮轮到中国游览游览。
李谕当然答应。
于是贝尔、特斯拉,以及柯达公司创始人乔治·伊士曼一同组成了“中国考察小队”,准备“蹭”着李谕的船来趟中国。
李谕巴不得他们多蹭,当初买这艘船,一方面为了无线电试验,另一方面也有交通方便的考量。
现在的李谕不缺钱,而且知道以后的形势,该花钱的地方一点都不吝啬。
虽然民国的国力很弱,但整个民国时期东方文化的魅力在欧美都很吸引人,有很多洋人想过来看看。
其他人李谕管不着,但真觉得该让科学界和文化界的人多来转转,将来他们回国后在特殊时期发声会很有帮助。
贝尔和伊士曼发来电报,希望先到传说中的东方第一城上海看一看。
李谕没道理拒绝。
正好最近收到不少大同大学、实业协会以及上海名人的电报,该去处理处理。
乘坐津浦铁路南下的速度很快,一天时间就到达上海。
李谕首先前往大同大学,把在北大和清华讲过的无线电课程在这里继续讲了几次。
闲暇时又来到实业协会,见到了几名准备兴建企业的商人,包括刚刚回国的著名爱国企业家、教育家、厦门大学创始人陈嘉庚。
陈嘉庚见到李谕后说:“很早就知道院士威名,去年孙先生回国路过新加坡,还以为会见到您,没想到孙先生说您直接搭乘火车回了国。”
李谕笑道:“我也久仰陈先生大名。”
陈嘉庚说:“没想到国内形势变化如此快,刚登上船,就收到了袁世凯做大总统的消息。好在抵达后听说宋教仁在国会中又占据了多数票。”
几个月后袁世凯会刺杀宋教仁,引发二次革命,李谕不想说这些后事,于是转而问道:“陈先生来上海有什么事情要办?看新闻,您正准备在厦门办学。”
“没错,用不了多久就会先建好集美小学。”陈嘉庚说。
集美学校有点像天津的南开教育系统,包括了一整套学校,陈嘉庚选择稳扎稳打,从小学办起。
李谕的做法与他不谋而合。
陈嘉庚接着说:“此外,我还准备在国内兴建罐头厂。然后别人就说,如果加入上海实业协会,可以获得很多商业上的合作,所以来看看,结果发现会长竟然是年轻的李谕院士。”
李谕笑道:“张謇部长强塞给我,其实我哪有什么管理能力。”
“此言差矣!”陈嘉庚说,“不少人都告诉我,院士先生在商业上的眼光极为犀利,一点都不比数理方面差。听从你安排的企业,每家都蒸蒸日上。”
“运气罢了。”李谕谦虚道。
陈嘉庚说:“我都想研究研究传闻中院士先生的博弈论了。”
李谕说:“这本书倒确实值得商界同僚阅读,尤其前半部分,本人写得十分通俗易懂。说不上指导,但或许会有点启发。”
“我会买上一本,”陈嘉庚说,然后问道,“不知李会长对我要投资的罐头产业有什么看法?”
李谕问道:“什么罐头?”
陈嘉庚说:“水果罐头。”
李谕清楚地知道,罐头在国内基本不会有什么销路,即便一百年后,卖的最好的可能也仅仅是黄桃罐头。
据统计,在李谕穿越前的时代,美国每年人均消耗90公斤罐头,欧洲人也有0公斤,而中国人仅1公斤!
但与此同时,中国又是罐头最大的出口国,产量占了全世界的四分之一。只生产而不消费,也是相当令人震惊的了。
与罐头形成强烈反差的就是西瓜,作为世界第一大西瓜生产国,中国产的西瓜都被自己人吃掉,几乎没有出口。
后世不吃罐头,可以理解为饮食习惯。而民国不吃罐头,原因则非常简单粗暴——没钱。
差不多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普通人都舍不得吃罐头。
李云龙娶媳妇时,主管生活的赵刚拿出来的还是缴获的日军罐头。
李谕心中叹了口气,然后问道:“陈先生还有其他产业吗?”
陈嘉庚是个聪明人,立刻听出李谕话中的味道:“罐头不行?”
李谕说:“如果外销,当然没问题,甚至在今后的几年中销量会很好,不过我仍然不建议过大地投资罐头厂。”
陈嘉庚凝眉道:“为什么?既然销量好,为何又不过大生产?”
李谕说:“罐头很难在国内打开市场,而国外市场严重依赖运输,除非洋人太缺,不然不会大老远买中国产的罐头。算上运费,中国产罐头肯定比东南亚的罐头贵。”
“有道理,”陈嘉庚沉思道,然后说,“我在南洋还有点橡胶园。”
李谕立刻说:“橡胶值得多费心。”
陈嘉庚说:“可去年全球股市上,橡胶刚刚惨遭一波大跌价。”
李谕说:“我在汽车产业链中,请陈先生相信我,汽车绝对是未来大趋势,与之配套的橡胶自然也是大趋势,一时的下跌不会成为阻挡。”
“这么有把握?”陈嘉庚问。
李谕说:“陈先生可以看看英美报纸,如今美国迎来了汽车狂潮,福特公司的t型车大卖特卖,美国方面用不了多久就会放宽橡胶禁令。”
陈嘉庚在商界宦海浮沉多年,马上明白:“说不定此前的跌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