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历史军事>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六百四十章 公理与强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百四十章 公理与强权(1 / 3)

顾维钧属于亲美系,对日本没啥好感,不过他也深知小鬼子现在影响力大,很难对付,于是说道:“英法与日本有密约,不可能得罪日本,只能寄希望于和会通过威尔逊的十四点意见,其中第一条就是要求公开缔约,反对秘密立约。”

李谕说:“威尔逊提出的那些意见英法都不会同意。”

威尔逊的十四点意见有公开缔约、废除关税壁垒、航海自由、缩小武装、公道处理殖民地问题、组织国际联盟、国无分大小一律平等等,听起来确实非常理想,但就是因为过于理想,反而不可能实现。

英法殖民世界那么久,很清楚美国想做什么。

废除关税壁垒,是为了确立美国的商业霸权,毕竟美国现在生产能力世界第一,放开了卖,谁都竞争不过它;

主张海上自由航行是为了打破英国的海上霸权;

民族自决,则是为了瓦解英法的殖民地体系。

所以这些策略其实条条都是冲着英法等老牌强国去的,但那些实力较弱的国家相对而言就很欢迎这些政策。

威尔逊的意见在国内报道后,引起了十分强烈正面的反应与呼应。毕竟中国一向受到列强的压迫,为不平等条约所束缚。

就连一向并不亲美的陈仲甫也一度称赞威尔逊道:“光明正大,可算得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

不过现在的老美不是二战后的老美,在英法面前还没那么大影响力。

顾维钧说:“等商量到中国问题时,大会一定先让日本发言,我们处处被动。”

李谕说:“我突然想起了一句话,可以针对日本的企图。”

顾维钧问:“什么?”

李谕说:“中国不能没有山东,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

顾维钧一愣,旋即说:“很有深意,我会进行外交说辞上的修改,届时用在发言之中。感谢院士先生。”

李谕笑道:“不是我说的,我就是……偶然听到的。”

——

到了一月底,和会才开始讨论山东问题,顾维钧说得没错,大会让日本先表明态度。

牧野男爵带着演讲稿,用依旧不流利的英语说:“我们日本认为,德国在山东的胶济铁路及其他利益应无条件交于日本。”

这小子很鸡贼,关于将来这些权益要不要交还中国,一字不提。

他此时的说辞与当初陆徵祥在东京会见日本外相内田康哉时完全不同,代表团没料到他们玩阴阳人的招。

在场的两名中国代表中正好有顾维钧,他并没有失了分寸,轮到其发言时说:“关于胶州的问题,应该等中国陈述理由后,再行讨论。”

顾维钧的建议得到英法美意的赞同,争取到了一天的缓冲时间,留到第二天详述。

他只有一天的准备时间,也只有一次机会。——因为整个巴黎和会,关于中国问题只在这两天进行了正式讨论。

代表团没经过太多迟疑,选择让顾维钧出面进行陈述。

是非成败在此一举。

历史上的顾维钧没有说过“中国不能没有山东,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但他的话一直在暗暗透露这一层意思。

《我的1919》编剧挺厉害,进行了高度浓缩并做了合理的影视化改编。

外交场上的说辞其实大都十分冗长、谨慎,听起来感觉没那么铿锵有力,因为他们的首要目的是不能漏出哪怕任何一丝一毫的破绽,还要绞尽脑汁想办法套对方的话。

顾维钧只花了一天就整理出了非常优秀的发言稿,次日的正式会议上,他首先亮明态度:“山东因历史、人种、宗教、风俗、语言、国防等关系,与别种海屿不同,应令德国将所租青岛及胶济铁路及附属权利,完全、直接归还中国。”

关键点是“完全”“直接”二词,不能经手日本。

然后顾维钧详细阐述说:

“所有德国胶州租借地、胶济铁路及其他权利,即应直接归还中国。该地为中国领土完全之关系,不可稍有亏损;人民三千六百万,自有历史以来为中国种族,操中国语言,奉中国宗教。该地租与德国之原委,早为人所尽知。当时因教案问题,德人用武力要挟,中国不得已徇其所请。

“以形势言,胶州为中国北部门户,为自海至京最捷径路之关键,且胶济铁路与津浦相接,可以直达首都。即仅为国防问题,中国全权断不能听任何他国于此重要地点,有所争持。

“以文化言;山东为孔孟降生之地,即中国人民所视为神圣之地。中国精华,该省力量居多,故该省为中国全国人民目光之所集。

“以经济言,该省地狭而民庶,面积不过二万五千方英里,人口多至三十六兆,人烟稠密,竞存不易,设有他国侵入其间,不过鱼肉土着而已,亦不能为殖民地也。

“故以今日会议所承认之民族及领土之完全各原则言之,则该地之归还中国,实为应得之权利。”

在谈到文化时,顾维钧那句“山东为孔孟降生之地,即中国人民所视为神圣之地”,就是电影中着名的“中国不能没有山东,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出处。顾维钧的演讲要更全面、严谨,照顾到了方方面面,滴水不漏。

最后,顾维钧再次用巧妙的外交辞令说:“日本军队为中国驱除德国势力于山东,中国至为感激。

“英国于欧战危迫时,仍能出兵相助,亦中国所深佩。

“其他联盟诸国与德相持,使不能分兵东援,亦中国所不能忘。

“但感激之忱,虽至殷切,若竟割让中国人天赋之权利以为酬报,由此再播将来纷争之种子,则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