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6章 荣誉之吻(中) 德意志第二帝国最高法院曾经审理过这样一个案子。 有两个记者,他们通过贿赂俾斯麦首相府邸的仆人,进入了他的房间,拍摄了一张俾斯麦生前最后的照片。 照片上的俾斯麦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东欧流行的黑死病一旦感染就会流鼻血,俾斯麦在嘴唇上留了胡子,乍看之下好像流鼻血了。脑袋上还缠着绷带,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他受伤了,虽然俾斯麦曾经遭遇过暗杀。 绝大多数人死时嘴都是张开的,将绷带绑住可以让人们瞻仰俾斯麦的时候遗容好看一些。 为了让照片看着真实,两个记者还布置了一下现场,可以明显看到照片右侧的床头柜上有一个钟,它正对着镜头,让人可以看到准确的拍照时间。 当时第二帝国最高法院的意见是:如果一个人竟然被允许公然保留着他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的东西,从另一个对该物拥有法律上所有权的人手中拿走,那就不符合自然正当感。 结果是这两个记者没有因为这张照片发财,反而还被关进了监狱里。 每个人都有“正确”的个人感觉,亚里士多德论证过: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所有人对正当感的思考发现,这种感觉是自然根植于人身上的。 不论是俾斯麦还是普通人,记者的做法都是不对的,尽管绝大多数人都对看普通人生命最后时刻都没有兴趣,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没人会像记者那样贿赂工作人员。 至少康德认为那个店主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尽管他最终给足了顾客金币,因为他的目的是自利本性,而非道德义务。 不是所有人把老师当一回事,薪水低、事情多,唯一的好处是可以用学校的资源,尤其是魔药大师,离开了学校后很难找到那么多材料尽情做实验了,斯拉格霍恩就因为种种不便,学术领域很难有精进,虽然他在学校里也没怎么搞研究。 黑死病肆虐时还有经济萧条、战争,面对这种痛苦的局面,有人渴望死神将自己带走。 斯帕克和鲁斯形影不离,他和学生,不对,应该说是“人类”都相处不好,不像邓布利多,在学生毕业后还有往来。 战争结束后,公主常和披头士们一起玩,不论乐队成员在人前如何,有一次乐队排演晚了,第二天还有表演,他们很想回家。但是因为公主没走,他们就都不敢走,听歌听得津津有味的公主很久后才发现自己的疏忽,她连忙道歉,然后其他人才走的。 他用诧异的眼神看着她,像是她说了不经大脑的话。 波莫纳朝他展示多年练习的微笑。 康德曾经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个当铺的店主,有一天一个外行来到他的店里典当东西,店主知道他可以少给顾客钱,并且不遭到任何处罚,至少那个顾客不会知道。但是店主还是会琢磨“如果我少给了钱,也许会有传言,我的名誉回受损,这样我的生意就会被影响”,最后店主没有做错事,他给了顾客正确的钱。 英王室有一位玛格丽特公主,在她15岁那年,一位名叫汤森德的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被召到白金汉宫,成为英王室的副管家。 可是要如何说服一个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希望的人,放弃自己的生命,让其他人获得生存机会呢?或者活着回去,和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因为孤儿孤身一人?没有人想念? 基于对人的尊重,康德认为我们有保护自己的职责,大多数热爱生活的人都不会去想自伐,他们觉得生活不幸的人才有这个动机。 拯救世界是“正确”的吗?这是另一种不同于反抗压迫的“自然正义”? 认同他这一观点、加入他的人都不是罪犯,而是英雄。 维特不明白,女人要放弃稳定的生活和一个他这样的人一起生活有多困难。 她并不口渴,只是好奇它是什么味道,然后就去麻瓜伦敦体验了。 诅咒不是那么容易被解开的,何况学校答应给鲁斯的研究项目提供支持,能以这种和平的方式离开最好不过。 理查德·帕克也不想死,当然其他人也不想死,其他人很容易说服自己,想想你的家人,失去了你他们会多么痛苦。 巨大的利益能让人铤而走险,做了这一票他下半辈子衣食无忧,何须担忧以后会不会有生意上门? 即使他想要做“正义的事”,他的小店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给客人,何况他还不用担心被处罚。 有一位名叫比尔林的人,他指出“除非我们认为人的心灵在其结构上是基本类似的,否则任何法律科学都不可思议”。那种强烈的,构成“正确”的感觉被认为是受“主观”影响的,而探讨的是一种有确定意志内容,具有“客观”正当性的属性,这种“客观”源自于所有人在法的理论与实践智识结构上基本相似的概念和理念。 有一个叫“望梅止渴”的成语,东汉有一位将军,他在行军路上没有发现水源,但是他没有诚实地告诉士兵,而是说不远处有一个梅子林,想要喝酸梅水的士兵们受到激励,嘴里分泌唾液,加快了行军步伐,很走运地找到了水源。 人很容易给自己的行为找正当的理由,也有人不分善恶得活着,去公共场所不一定接收到的都是新鲜有趣的信息,听人演说的时候要记得带上脑子,不要被周围人的情绪影响。 少年维特的“烦恼”除了爱情,还有事业,他认为一个人若只是为了别人而去拼命追名逐利,而没有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