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赶不上变化,第二天下起了狂风暴雨,知青点的房子年久失修,到处都在漏雨。
李孟冬跟田知青把所有的锅碗瓢盆都拿出来接雨水,但还是赶不上雨水从屋顶漏下来的速度,不一会儿屋里屋外都湿了个透。
真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
好在陆景珩赶了过来,拿着工具,冒着风雨上了屋顶修缮。
等一通折腾下来,房顶刚修好,雨就停了。
雨后的阳光洒在大地上,空气里散发着一股土地独有的清香。
大雨来的突然,昨天捡的菌菇晒在院子里来不及收拾,被淋湿了,田知青提议拿到屋里用文火烘干。
李孟冬一拍脑门,听到田知青说起菌菇才想起来还有东西在院子里,赶忙去收菌菇。
野生的菌菇身上多有滑滑的粘液,现在被雨淋了一场,粘成了一团。
“不能要了。”陆景珩用手翻了翻,给出结论。
“啊?”李孟冬一阵心疼。
田知青走过来看了看,表示还有救,自己拿着菌菇去生火了。
李孟冬跟陆景珩两人无事可干,相约前往县城。
今天不是逢集的日子,村口没有牛车等候,一般这种时候村里人想去县城,要么步行要么自行车去,但是现在这种年代,自行车也是非常稀罕的存在,一般很少见到。
李孟冬已经做好了走山路的准备,结果陆景珩像变戏法似的从树林后推了一辆自行车出来,搞得李孟冬还挺震惊。
李孟冬没多问,陆景珩这人好像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依稀记得听人提起过,说陆景珩这些年没有安稳上工挣工分,在县城里搞什么名堂。
有些事情自然而然就知道了,一直问问问反而招人烦。
李孟冬小心翼翼的坐上自行车后座,心里不由庆幸自己不太重,不然很难不担心看起来比较破旧的车身能不能承受陆景珩加上自己的体重。
好在自行车比较争气,一路吱呀吱呀的往县城而去。
刚到地方,李孟冬迫不及待的跳下车,看起来有些急切。
陆景珩只以为她是想到去废品站心情激动,其实原因只有李孟冬自己知道。
原因无它,只因为车坐垫太硌屁股了。
算了,不能对这个年代的自行车有太高的要求,忍住想揉一揉的冲动,李孟冬抬脚走向陆景珩。
陆景珩停好车,乖乖的等待李孟冬。
两人一路穿过县城,说是县城,也只是一片平房瓦房,街上人比较稀少,也没什么店铺,依稀在一些偏僻地有人鬼鬼祟祟的交易。
人比较多就是一些国营店,供销社,陆景珩拉着李孟冬进了国营饭店。
因为今天不是逢集会的日子,国营饭店的人也是寥寥无几。
现在这种时候,能再这种地方上班,是相当稳定的,俗称铁饭碗。
本以为国营饭店里面的服务态度应该不太好,但没想到里面的人见到两人居然是报以微笑。
李孟冬左右看了一圈,以她的眼光来看,装修有些俗气,但是跟外面一圈平房比起来要高档多了。
现在饭店的量确实实在,肉菜米饭一个超大号碗都快装不下了。
李孟冬看着能当盆用的碗,有些无从下手。
陆景珩起身去拿了小碗给她,又狠狠挑了一堆肉在碗里,小小的碗承受了不该承受的重量。
李孟冬看着陆景珩轻车熟路的样子心道看来是国营饭店的常客。
难怪那个厨师一直笑呵呵的。
陆景珩一直等李孟冬吃完,才风卷残云的吃光了桌上一圈饭菜,连李孟冬剩下的米饭也没放过。
李孟冬欲言又止,心里有些别扭,但是却没有太反感,要是在前世,李孟冬肯定会觉得这人太抠太省。
但是在见识过胜利村的人每天吃那种难以下咽的糠腌菜、玉米饭后,她体会到了这个年代的人的心酸。
缺衣少食,温饱线下,猪吃什么,人就吃什么,听村里人说过年的时候可以吃好一点,用黄豆磨成渣和点儿玉米面粉,就是一顿好吃食。
李孟冬最初没有什么概念,但是经过这么多天的下乡生活,也有了节约粮食的概念。
吃过饭,陆景珩付的钱,好像是三块钱还是多少钱,反正按现在的价格来说很贵,毕竟现在肉才几毛钱一斤。
但是陆景珩丝毫不心疼,付钱的动作毫不拖泥带水。
这小子还挺有钱的,李孟冬心想。
去废品站的路就一条,还是在县城边边上,路上坑坑洼洼的很不好走,陆景珩一只手护住李孟冬,防止她摔了。
李孟冬无比庆幸今天没穿小裙子,不然现在上面全是泥点子。
路上有很多小破车,上面堆满了废品工作人员从大街小巷收过来的废品,书啊,铁啊,柜子桌子瓷器应有尽有,全都脏兮兮的乱码在车上。
还有一些人用小木车拖着家里不要的废品前往废品站,打算买了换钱。
这年代也就家里那些破破烂烂能换些钱补贴家用了。
拐了好几个弯才终于到了废品站,废品站很大,占地很广,废品站主管房面前的小广场上是一山又一山、一堆又一堆的废品,简单分了个类,书一堆,木制品一堆,瓷器瓷碗一堆等等,粗糙的很。
大家都觉得司空见惯,陆景珩也没有太大反应,带着李孟冬往废品站管理点走,表明来意后,一个老大爷给两人登了个记,并表示说要带东西走的话要来这边给钱。
顺带着还给两人指了指仓库里面那一堆书,说外面的都淋坏了,叫两人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