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功臣都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职业,而且功劳越大越危险。 等到了功劳大到无赏可赏的时候,基本距离死也就差不多了。 尤其是两百多年前朱元璋喜欢杀功臣,更是给后人留下了极大的威慑力。 大楚帝国的这些开国将领们,普通将领自然是不用担心这种事了,但是那些战功显赫的上将们,其实不少人都是很担心日后的结局。 比如说李成通。 李成通其实在去年带兵攻占了幽州城,又带兵夺取了山海关,并在山海关里击败了东掳和吴襄的联军之后,初步稳定了北方局势的他就已经向罗志学主动请辞了。 当然了,没有通过太正式的奏折,而是通过各种暗示。 至少李成通打心眼里是不想要继续当这个东北战役司令,更不愿意在未来带兵征伐东掳,再给直接搞一个收复辽东的灭国之功。 到时候,自家陛下该怎么封赏自己? 难不成还真的搞个元帅出来? 或者在爵位上给自己来个异性王? 那是取死之道。 大楚帝国的军衔制度里虽然有元帅这么一说,但是这玩意只存在着文件当中,属于武将最顶级的军衔,当初制定军衔的时候罗志学说的很清楚,非救国之功不授元帅军衔。 而李成通功劳再大,也达不到救国之功的程度。 因为大楚帝国强大的很,根本用不着他救…… 所以在军衔上,上将几乎就是到顶了。 而爵位上,大楚帝国的功臣爵位里,公爵就是最顶级的了,根本没有异性王一说,大楚帝国里的王爵,也就是郡王或亲王,只授予宗室。 皇帝之子授亲王或郡王,亲王之世子可承袭郡王。 其他的不得封王。 所以李成通的上将军衔到头了,而爵位上,等册封了公爵后也到头了。 这个时候,如果李成通还赖在东北战役司令一职上,然后再给自己搞个灭国之功,到时候你让陛下怎么封赏? 作为一个聪明人,能够统帅数十万大军展开规模宏大战役的高级将领,李成通可不是什么笨蛋,相反他把事情看的很清楚。 如其去考虑日后陛下怎么封赏,还不如不给陛下考虑的机会。 一个合格的臣子,是不会让自家陛下为难的。 于是乎,他就获封公爵爵位后,正式请辞了,不是通过暗示,而是通过正式上书的方式。 有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甚至还能更进一步。 李成通在领兵方面已经是做到极致了,但是在更高层次的方面他还是没干过呢,比如说参赞机要。 如果未来有机会进入御书房,过一把参务大臣的瘾头,他还是很乐意的。 而能够入值御书房的武将,哪怕只是个协办大臣,无一例外,都是在京畿任职的武将,没有一个是在外领兵的将领。 经过以退为进后,陛下也准许了他的请辞,并调任他到金陵来任职,也顺利的进入御书房担任协办大臣。 同样的,和他一样在外领兵的黄丁权也是做出了同样的选择,人家黄丁权虽然以愚忠示人,但是不代表他是笨蛋啊。 他要是笨蛋的话,最早在伏牛山的时候就不可能挤掉一大堆人获得罗志学的信任,他如果是笨蛋的话,也不可能坐镇南阳数年,牢牢堵住了北部防线,让当时对于大楚帝国而言还算是比较强悍的陕西,中原等地的军队无法南下,确保了大楚帝国的北方安全。 如此,大楚帝国才能够腾出手来南下楚南,东进江南。 所以黄丁权也请辞了,并获得了罗志学的首肯调回了京畿。 这两个人的调职,也是让朝堂上的不少人,尤其是那些武将们松了口气。 以后罗志学会不会杀功臣不敢说,但是现在,至少陛下还是善待他们的。 同时李成通也是给他们这些在外领兵的将领们找出来了一个新的以退为进的道路。 那就是在外领兵到了统兵一方后,军衔在达到了上将无法进一步晋升的时候,依旧还有新的晋升方式,那就是回京畿入值御书房。 如此可以顺利交接军权,避免陛下的猜忌,同时自己还能参与到帝国真正的战略决策当中来。 —— 对臣子们的这些想法,罗志学多少也能猜得到,其实罗志学觉得他们多虑了…… 想要造反,你也得有这个本事才行! 他罗志学可是一路征战打下来的天下,个人威望大到难以想象,甚至不客气的说,只要他还活着,那么这个帝国就乱不起来,甭管是李成通还是黄丁权,甚至哪怕真的出现个元帅,在他罗志学面前也得乖乖趴着。 至于说考虑到罗志学死了以后,继承人无法控制权臣的问题,这一点虽然客观存在,但是也通过诸多方式进行避免的,比如说领兵的将领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持续变动的,通过正常的调换完全可以实现军权的顺利过渡。 最后,其实威望啊,权术谋划这些东西还是次要的,最重要的大楚帝国有一个完善的权力制衡的体系,避免军队成为某一个将领的私军。 军政分离不说,而且哪怕是军权都是被切割成了好几个部分,并且互不统属。 比如募兵权这个东西,那是军政部的权限。 新兵们由军政部主导下的募兵司,并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