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通志!向北居然还没有放弃?” 坐在末席的翰林侍读学士倪谦,此刻满脸的不可置信,心中震惊感受简直无以复加。 毕竟《寰宇通志》这个天坑,当年就是他给沈忆宸挖下的。甚至可以这么说,最开始倪谦压根就没想过,这本书有一天能修成! 后续倪谦是看到了沈忆宸的坚持跟努力,也看到了此书修成的希望。但出镇山东治水,没有了翰林院跟东阁这般修书环境,几乎等同于半途而废的放弃。 就算是沈忆宸锲而不舍,不愿意放弃修书,想要成书至少得回到京师等个三五载。 结果万万没有想到,两年时间此书修成了! 与倪谦同样震惊的,还有阁臣高穀,他离沈忆宸的距离更近,带来的冲击力就更大。 想当初沈忆宸离开东阁,出镇山东治水之时,高穀给出的赠言是文人三不朽,立功、立言、立德! 治水功成,算是立下了不世之功。 国子监讲学立言,受限于传播范围跟深度,仅仅只能算半个。 可如今再加上修成《寰宇通志》,便达成了著书立说之成就。意味着文人三不朽沈忆宸做到其二,仅剩下最后用时间来检验的立德! 岂能不让人震撼? 随着愈来愈多的官员发现是《寰宇通志》,讨论传播的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广,就连远在承天门附近的低级别地方官员,都咂舌不已。 “诸位,寰宇通志是不是正统六年,引发皇帝震怒,革官了好几位翰林的那本书?” 明朝各种大臣下狱,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因为一般没过几天便会放出来官复原职,更像是一种皇帝跟权臣惯用的打压手段。 可身为翰林清贵被革官除职,整个大明开国以来除了政治斗争外,几乎就没有过先例。所以哪怕偏远州府的地方官员,均是有所耳闻。 “没错,就是那本寰宇通志,号称大明地理总志,修书难度异常之高,寻常翰林根本无法成书。” “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就是对此书最好的写照。由此可见,对编撰者的学识底蕴要求之高,否则如何描述出来大明的万里江山!” “这么一看,沈侍读学士真乃旷世之才,治水间隙能修著完此书。” “三元及第,六元魁首,岂是浪得虚名?” 种种议论声音,哪怕负责纠察官员言行举止的御史,都无法控制住场面,只能听之任之。 御座之上,明英宗朱祁镇看着眼前的《寰宇通志》,同样有些惊诧不已。 任谁都想不到,沈忆宸没有准备朝贺祝词,却给出了一个更大的惊喜。 “沈爱卿,此书修成了?” 朱祁镇用着将信将疑的语气问了一句。 要知道当初可是五六位翰林修书,用时三年才呈递上来一本狗屁不通的“高仿版”。 沈忆宸凭借一人之力,中间还出镇地方治水,两年时间能修书成功? “回陛下,臣修完了寰宇通志!” 没有丝毫的迟疑,沈忆宸便给出了确定的答案。 他就是凭借着一己之力,完成了著书立说! 还没等皇帝回话,站在沈忆宸身旁的杨鸿泽,就感觉眼前一黑踉跄了下。 怎么可能,怎么可能,沈忆宸为何能做到如此地步? 杨鸿泽内心中疯狂的质问着,他实在是无法接受这个结果。 要知道为了在这次正旦朝会上,以文采学识力压沈忆宸,这首贺词他足足准备了一个月之久,就等着向满朝文武百官宣告。 大明文人后辈里面,不仅仅只有一个沈忆宸光芒万丈,还有我杨鸿泽不输于人! 可是现在面对着沈忆宸修完《寰宇通志》,自己所写的那首贺词,简直就如同笑话一般,两者完全没有任何可比性。 放在历朝历代任何时期,著书立言都乃不朽之功,朝贺祝词又能有几首流芳百世? 天下共一石才华,沈忆宸此子真的就独占八斗吗? “不愧为朕的股肱之臣,向北,你真是让朕无可挑剔!” 别说是杨鸿泽了,就连朱祁镇身为皇帝,此刻都不知道该如何称赞沈忆宸的才华横溢。 正旦朝会乃一年之初,便出现了修书大成之事,这等文运兆头简直一扫之前瓦刺阴霾。 有如此能臣辅佐,何愁瓦刺这等宵小跳梁? 不过让包括皇帝在内的满朝文武没想到的是,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 只见沈忆宸从锦盒中抽出一张宣纸,然后说道:“这是臣为寰宇通志所画的堪舆图,还请陛下与诸位大臣使节过目。” 说罢,沈忆宸便把这张宣纸展开,一副大明地图映入众人眼帘! 明朝其实并没有后世想象的那么落后,至少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这段时间里面,对于世界的认知是遥遥领先的。 大明不仅绘制出了本国疆土堪舆图,还有着后世西伯利亚、朝鲜、倭国、南洋诸国,乃至遥远的非洲大陆,均有记载。 沈忆宸这副大明堪舆图,便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融合进入后世的地理知识。使得各项比例数据更加精细,并且整体上更为的直观一目了然。 朱祁镇盯着沈忆宸手中的大明堪舆图,激动之下甚至离开御座,走下御台阶梯,站到了沈忆宸的面前死死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