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手中掌握着武威钱庄的桂林郡王府,更是依靠着钱庄储存的堆积如山制钱,就连最基本的那点本钱都不用。 向着南洋采购物资,回来在一倒手也一样是几倍的差价。最为关键的是,桂林郡王府有一向生意,是景王拍马都赶不上的。他用大齐的制钱和丝绸,换极西诸国的金币和银币。而这些金币与银币,因为便于携带在广南东西路、福建路,甚至江南部分地区,流通量相当的大。 一枚极西大食的金币,在大齐国境内可以兑换至少三十贯的钱。一枚银币,也可以兑换五贯。而这些货币,他们在天竺,用制作精良的本朝制钱交换大食,或是天竺本地制作粗糙的银币,却是基本上一贯一二兑换一枚银币。这个比价,几乎都可以说就是明抢也不过如此。 而且一直都传闻,桂林郡王府不仅从市面上收集大量的铜钱,还私下里面私自开炉铸造制钱。他们用从海外和大理国购进的铜,秘密铸造了大批制钱之后。相对于户部铸造的钱来说,桂林郡王府铸造的铜钱里面,降低了铜的比例,提高了锡的比例,使得铸造的成本更为低廉。 桂林郡王府将这些假钱,投放到国内的市面,换回朝廷铸造的真钱,在将真钱出口。原本这个传闻,黄琼也以为是传闻。但在攻破静江府后,在桂林郡王府一座别院的地下室内,不仅真的发现了铸钱的钱模,从太宗到理宗每一个年号的母钱。还发现了大量未运走的假钱。 以及融化各种金属的熔炉,以及一批的粗铜。根据吕蒙正奏报,朝廷平均每年铸钱在一百万枚左右,宣宗朝高峰期在二百余万枚左右。可这里每年铸钱量,都在二十万到三十万枚左右。也就是说,大齐户部宝泉局每年铸造的钱,有二到三成都被桂林郡王府用假钱换走了。 而这些假钱,除了替代真钱在市面上流通之外,还堂而皇之的因为朝廷收税,而进入大齐朝各级的藩库,乃至朝廷的国库。而桂林郡王府的钱币造假工程,在世宗朝和黄琼老爷子在位的时候,是最高峰的时候,朝廷一年收的税钱所用制钱,居然有三成都是人家流出的假钱。 再加上流向东瀛、高丽和北辽的制钱,难怪本身商业并不发达的本朝,每年铸那么多的钱,市面上的钱还不够用。想想也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桂林郡王府用假钱替换真钱。而那些被桂林郡王府抛售到市面上的假钱,又被自己那位二哥弄走,卖给东瀛和高丽换回铸钱所需铜。 然后这些外购铜,再卖给户部的宝泉局在铸造成钱,这几乎都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了。宝泉局铸造的真制钱,在被桂林郡王府用自己私铸的假钱换走,再周而复始循环。如此不断的循环带来的后果,这其中发了桂林郡王府,发了自己那位二哥,惟独苦了朝廷和这天下的百姓。 也许手中那些不多的积蓄,搞不好都是假的。而朝廷每年,本就日益艰难的岁入,在剔除那些假钱就更少了。无奈的户部,在实在无法完全鉴别假钱的情况之下,很多时候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流通。要知道,作为大齐第一钱庄的武威钱庄,向来都是不收假钱的。 哪怕这些假钱,都是武威钱庄背后最大的东家铸造的。虽说大齐历代皇帝,都专门下圣旨严禁本朝制钱外流。为了刹住这股邪风,一度下令在齐辽边境,以及大齐与回纥边境地区,只能流通专门铸造的铁钱。可这却因为这些铁钱大量回流内地,一度引起了市面上的混乱。 最终这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只能不了了之。如今大齐到现在甚至发展到,齐辽边境的边军,在每年饷钱到账之后,立即去武威钱庄挤兑,然后再卖给走私商人,或是直接购买北辽的牛羊骆驼,或是其他的物产在转卖回内地。至少每年的回报率,都比拿到的军饷要翻上一番。